评论这样写才有高度、显深度、现柔度2025年06月 作者:刘祖华 来源:融媒前沿公众号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评论这样写才有高度、显深度、现柔度
原标题丨刘祖华:评论这样写才有高度、显深度、现柔度
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媒体竞争的焦点正在从拼速度向拼深度、从消息制胜向观点制胜转变,出思想出观点 ... 内容:
评论这样写才有高度、显深度、现柔度
原标题丨刘祖华:评论这样写才有高度、显深度、现柔度 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媒体竞争的焦点正在从拼速度向拼深度、从消息制胜向观点制胜转变,出思想出观点已成为行业媒体塑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法宝。行业报评论由于专业性强、受众面窄,时常面临“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出现“业内热点、业外冰点”的流量焦虑。我们坚信,不管媒体形态怎么变、舆论格局怎样变,思想仍是评论最重要的品质,理性仍是时代最需要的力量。近年来,《中国组织人事报》积极创新组织工作(以下简称组工)评论写作模式和语言表达,着力提升评论的思想“研值”、专业“言值”和表达“颜值”,既勇于立行业之潮头、发政策之先声,以鲜明观点传递价值,用专业声音引导舆论,又善于做好“看不见的引导”,刚柔相济、情理交融,于润物细无声中抵达“温柔的说服”,实现正能量与大流量的相得益彰。 一、以思想深度提升“研值” 理论是载道之魂,评论是弘道之器。思想理论是观察时代的“望远镜”,是析事说理的“解牛刀”。理论功底扎实,把思想方法搞对头,认识问题才站得高,分析问题才看得深,解答问题才答得准,讲道理才能深入浅出。正如毛泽东所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把思想引领贯通议题设置。评论写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从“六经注我”到“我注六经”的转化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新时代评论创作最重要的思想资源。评论创作过程,我们注重系统梳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讲话,结合组织人事工作学深悟透,从重要讲话中悟规律寻方向找灵感,掌握登高望远的思想阶梯,用蕴含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来研机析理、解疑释惑,用思想的力量穿透事实、用有力的观点统合信息,做到立意有源头、下笔有准星,以思想的内化、实践的深化和语言的转化来发出组工声音。 用组工故事彰显思想力量。深入现场、深度观察、深度挖掘、深度呈现,从政治的高度观察、从新闻的角度切入、从专业的维度论述,探寻新时代组织人事领域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背后的思想根源,打通“思想理论—实践创新”的逻辑链条,展现党的创新理论的引领力创新力实践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科学选人用人等重要思想,带来了干部队伍建设的深刻变革。我们以集中换届为观察窗口,推出“精准科学选人用人”系列评论,展现新时代选人用人新变化新成效,展现中国特色选贤任能制度优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际推出的“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系列评论,疫情防控期间推出的“党旗在战疫一线高高飘扬”系列评论,全景式展现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战贫抗疫的感人场景和精神面貌,用雄辩的事实来呈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政治优势、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独特优势”的深刻道理。 寻根问道提炼“组工之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我们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人事理论体系,成为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重要密码。建党百年之际,我们积极探索“祖任平”重大述评模式,从学理上总结提炼中国特色组织人事制度优势,深刻揭示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以中国之理解释中国之治,用中国之治辉映中国之理,丰富拓展组织人事评论的发展形态和价值空间。推出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优势》《中国共产党选人用人制度特色》《致百年大党人才发展路》等重大述评,用全球视野、历史思维和新闻笔触,深刻阐述党的组织优势、用人制度特色和人才发展理念,为党的组织工作百年奋斗历程画像立传,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揭示组织工作百年正道沧桑和经验启示,被组工干部称为“组织工作史简明读本、党性教育生动教材”。这些评论既有概括历史的“写意画”,也有细节特写的“工笔画”,既有新时代的鲜活案例,也有从历史观未来的深刻洞察,虽然篇幅较长,但有景有情有理,情理交融、富于文采,展思想理论之深闳、扬叙事修辞之优美,推出后瞬间引爆舆论场、刷屏朋友圈,在学习强国 的单篇阅读量都超过1000万人次。 二、以专业增量提升“言值” 专业就是深度,特色就是魅力。行业报的专业属性决定了读者希望看到比综合类媒体更专业的分析解读,说出读者没能想到的或者想到了说不清楚的道理。我们把专业性、建设性作为立论基石,充分展现策论化取向,聚焦组织人事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突出问题导向,强化求解思维,既讲“怎么看”,更讲“怎么办”,既解开思想的扣子,更提供行动的路子,提供务实管用的专业建议,提高评论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实用性,发挥评论的策源功能和智库作用,以“专业增量”提升评论附加值。 以权威性体现专业水平。政策解读是行业报评论服务中心大局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组织人事领域政策密集出台。制定政策不容易,说透政策也不容易。我们发挥行业独有优势,积极争取业务部门指导支持,深入了解政策出台的发展脉络和现实背景,吃透政策蕴含的新意深意,把政策语义转化为群众语言,把“文件亮点”转化为“亮眼标题”,让读者轻松愉悦地掌握政策精神。近年来围绕干部任用工作条例、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职称制度改革等重大政策推出近百篇策论,形成了“凡有政策出台、必有评论解读”的惯例,这些评论被网友称为“观察组织人事政策走向的风向标”。例如,中央出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意见以后,我们连续推出4篇系列评论,瞄准人才培养、评价、流动、使用等痛点堵点破题解读,以鲜明的论题亮出政策红利,“人才活力放中来”“让人才像鱼儿一样自由流动”“鼓励科技人员带着成果积极创业”等观点深得人心,转化为火热生动的实践。 以指导性体现专业效应。行业报评论大多是工作评论,研究的是如何把工作做好,必须洞悉行业变化,揭示发展趋势,提供决策参考。我们着力当好行业瞭望者,窥斑见豹、见微知著,针对一些苗头性问题和趋势性现象,主动设置议题引导,推动“评论议题”进入“决策议程”,发挥以文辅政、以文鼎新作用。例如,近年来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愈演愈烈,针对一些地方引才政策好高骛远、盲目攀比的现象,我们及时推出“人才争夺战”系列观察评论,鲜明提出“靠市长更要靠市场”“看帽子更要看适用”“重引进更要重培育”等观点,引导地方政府调整人才引进政策和方法。评论刊发后,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进行专题报道,引起各地人才工作者重视和反思,扭转了比拼重金、重引轻育等不良倾向。 以实用性体现专业价值。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组工评论泛泛而谈都能说上几句,往深了说却很难说透,最见经验积累和专业功底。我们坚持“有用是最大的可读性”的理念,坚持小切口深挖井,以“分解动作”研究工作流程,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螺丝壳里做道场,以钉钉子精神钻研选题,以工匠精神打磨稿件,避免泛泛而谈的“书生论政”,做到言之有用的“老成谋国”。例如在《把干部考准考实》一文中,围绕考察谈话的“谈”字,拆分出“谈准”“谈透”“谈够”三个维度,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在细节处说出道道来。在《系牢党和专家的“红色纽带”》一文中,提炼出“讲认真、重细节,讲方法、求实效,讲感情、常沟通”的联系服务专家18字工作法,道出满满的“干货”。这些评论务实管用、解渴耐看,可以直接“抄作业”,很多组工干部把评论裁剪下来装订成册,当作业务参考书、写作资料库。 三、以表达创新提升“颜值”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表达是思想的外衣,修辞是点亮思想之美的魔法棒。组织人事工作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很强,常给人以威严神秘之感,组工评论很容易犯僵硬刻板的毛病,工作形态重、机关味道浓,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这样难免让人敬而远之。专业是小众的,讨论是大众的。组工评论不能自说自话、孤芳自赏,需要打通行业与社会之间的壁垒,注重专业内容的社会表达。我们不断创新表达、改进文风,倡导“日常化是王道、形象化是常态、金句化是追求、故事化是标配”,把专业术语转化为大众语言,既保持专业内核,又增强传播亲和力,既讲内行的话,又让外行看得懂,实现专业价值与大众审美的有机统一。 以具象化表达增强关联度。真正发生的事永远比任何修辞手段来得重要。评论议题与读者的关联度越大,越能引起关注和共鸣。我们注重把大道之理与现实情境结合起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实生活的实例、形象生动的比喻来释道论策,使得“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例如,在“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系列评论中,我们将“五个敢于”的担当精神具象化表达为:“担当是领导干部在岗一分钟、奋斗六十秒的坚守,是航天英雄长年接受极限训练的坚韧,是科技工作者甘坐冷板凳的专注,是窗口服务人员雷打不动的真诚微笑,是大国工匠零失误的过硬技能,是医务工作者陪伴患者迈向新生的生命守护,是第一书记引领群众致富的主动请缨。”这样,把担当精神和每个职业、每个人勾连起来,让各行各业读者都感到与己相关,就能使道理更丝滑柔顺地进入人心。 以故事化表达增强说服力。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故事可以载道更可融情,好故事自带流量和说服力,有时胜过千言万语。尤其是我们党的革命史里面有太多感人肺腑、直抵人心的故事,隐藏着极富穿透力的思想素材,只要用心发掘运用,就会有直指人心的力量。我们着力提高讲故事的能力,日常注重积累红色故事、吏治典故和先进典型故事,通过具体、真实和典型的故事和细节展现思想观念,把抽象的道理转化为鲜活的故事,用故事的水珠去折射道理,把道理巧妙地蕴含在故事中,以生动故事畅文章血脉。如用毛泽东家风三原则、周恩来“十条家规”、焦裕禄不准孩子看“白戏”的故事,来阐述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的时代逻辑;用红军长征“伙夫问路”的故事,来形象表达政治方向的重要性;用孔子“荐贤贤于贤”的经典论断,来论证组工干部人梯精神的文化渊源。这些故事既有知识增量,又有思想深度,还有精神境界,抓人眼球、动人心弦,给人以迫不及待读下去的感觉,有效提升了评论的历史厚度和文学美感。 以情感共鸣增强感染力。评论是说服的艺术,是“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共情是跨越人与人之间鸿沟的桥梁和纽带。情感互通才能打动人心,价值共鸣才能传播深远。评论的魅力不仅在于说事论理,也在于激发内心的情感;不仅要有理性的力度,也要有感情的温度;不仅有思想的力量,还有情感的倾注;不仅要有肝胆,更要有心肠。评论创作中,我们提倡逻辑力量、重视观点出新,也注重抒发心声、注入“情绪价值”,把“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在理性上说服受众,在情绪上感染受众,让理智与情感交相辉映。写关爱抗击疫情的白衣战士,我们用“关心关爱广大医务人员,就是关心关爱我们每个人自己”来直抒胸臆;写抗洪抢险的党员干部,我们用“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来触发泪点;写领导干部的担当,我们用“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来激发斗志。以哲理叙事,事实便有了灵魂;以形象讲理,道理因此有了温度;以思想抒情,情感中更见情怀。做到观点有态度、说理有温度、立意有情怀,行业报评论也能掌握“流量密码”,走出高冷小众的围墙,以更具渗透力感染力亲和力的姿态,更好地走进互联网主阵地,触达更多读者的内心。 作者刘祖华系《中国组织人事报》理论评论部主任,主任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参考文献: [1]邓静.新时代的评论与评论的新时代[J].传媒,2024,(22). [2]刘庆传等.蕴“策”于评:党报评论智库化的新探索[J].中国记者,2021,(2). [3]托马斯·纽柯克.所有的写作都是讲故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