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秒涨粉千万!当北大“韦神”遇上短视频,我们究竟在围观什么?2025年06月 作者:乐祺 来源:胡师姐新传考研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4秒涨粉千万!当北大“韦神”遇上短视频,我们究竟在围观什么?
6月5日晚,北京大学的韦东奕老师开通个人社交平台账号,发布视频和网友打招呼,吸引粉丝无数。截至6月7日凌晨,韦东奕账号粉丝已突破100 ... 内容:
4秒涨粉千万!当北大“韦神”遇上短视频,我们究竟在围观什么?
6月5日晚,北京大学的韦东奕老师开通个人社交平台账号,发布视频和网友打招呼,吸引粉丝无数。截至6月7日凌晨,韦东奕账号粉丝已突破1000万。目前,该账号仅有1条4秒的出镜视频,是韦东奕的自我介绍,只有短短3句话,“大家好,我叫韦东奕,这是我的账号。” 图源网络 一条4秒的自我介绍,48小时粉丝破千万。北京大学数学天才韦东奕的突然"出圈",创造了学术圈前所未有的流量神话。这位曾因"馒头+矿泉水"形象被封神的青年学者,仅仅说了句"大家好,我叫韦东奕",就引发全网狂欢。 这场现象级的围观,远不止是一场简单的"追星"。在热搜与话题的背后,折射出这个时代对高学历群体的集体想象、对知识偶像的迫切渴求,以及流量与学术碰撞产生的深层矛盾。
一、"扫地僧"or"正常人"? 我们为何对学霸有这么多想象 韦东奕的走红,完美复刻了公众对"学术天才"的刻板模板:朴素的穿着、简单的饮食、专注的神情。这种形象如此符合大众期待,以至于当他出现在短视频平台时,评论区满是"果然还是那个韦神""这才是真正的学者"的赞叹。 这种关注背后,是公众对高学历群体的刻板化认知:一方面,人们期待学者符合“清心寡欲、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形象;另一方面,当韦东奕真正走入社交媒体,又引发了某种认知冲突——“原来他也会玩短视频?”这种矛盾心理,恰恰反映了大众对学术圈既仰望又好奇的复杂心态。 事实上,高学历群体并非“与世隔绝”,但公众往往将其神秘化,甚至符号化。韦东奕的短暂露面,满足了部分人的“窥探欲”,也让更多人意识到:学者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公众认为科学家应该"专注科研,远离社交网络"。但当真正的学者走进大众视野时,我们又忍不住围观、解读、甚至"造神"。这种对高学历群体的"符号化"认知,让每个走向台前的学者都不得不面对公众的审视与期待。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韦东奕在视频中面带微笑时,上排门牙几乎脱落过半的细节引发了网友热议。不少网友留言关心:"韦神的牙齿怎么了?要注意健康啊!"对此,其家属回应称,韦东奕长期受牙周炎困扰,曾多次就医治疗,仍需进一步检查。这个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意外成为关注焦点,恰恰反映了公众对学者群体的全方位关注——人们不仅崇拜他们的学术成就,也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这种自发的关怀,让高高在上的"学术大神"形象变得更加真实、立体,也展现了当代社会对人才更加人性化的认知方式。从对学术成就的仰望到对个人健康的关心,这种转变让知识偶像的塑造更加完整,也让学术传播更具温度。 二 学术偶像的塑造:从爱因斯坦到“韦神”, 我们为何需要网红学者? 韦东奕的爆红并非孤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走进公众视野:罗翔用幽默犀利的法律课征服B站,陈铭以“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成为辩论明星,戴建业教授凭借“魔性古诗解读”圈粉无数……这些“网红学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学术偶像的遥远感,让知识以更鲜活的方式触达大众。 与过去只能从课本上了解爱因斯坦、华罗庚不同,如今的年轻人可以通过短视频、直播直接与学者互动。这种变化意义深远——它让学术不再高不可攀,而是变得可亲近、可讨论。在韦东奕的评论区,不少网友留言“蹭蹭学神灵气”“希望孩子能爱上数学”,俨然将他的账号变成“许愿池”。这种现象表明,社会对知识的崇拜并未消退,只是表达方式变得更加直接。塑造学术偶像,本质上是让知识回归大众视野。当科学家、学者成为年轻人愿意追随的对象,而非仅仅出现在教科书里的名字,整个社会的求知氛围也会随之改变。 图源网络 三 当流量遇上学术: 狂欢之后,我们该警惕什么? 尽管学者网红化有其积极意义,但过度曝光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流量世界讲究“短平快”,而学术研究需要“慢思考”,二者存在天然矛盾。此前,已有学者因被断章取义而陷入舆论风波,甚至影响科研工作。 韦东奕的家人明确表示“不考虑直播”,正是出于对舆论风险的警惕。学术传播可以接地气,但不能被娱乐化消解;学者可以走近公众,但不该被流量绑架。如何在知识传播与个人隐私、学术严肃性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位“网红学者”需要面对的课题。 结语:我们需要的不是“神化”,而是真实的学术榜样 韦东奕的爆红,既是对知识的礼赞,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焦虑——我们太渴望值得仰望的偶像。但真正的学术传播,不该是造神运动,而该让学者以真实的样子被看见:可以专注研究,也可以偶尔发发视频;可以是天才,也可以是个普通人。 当更多“韦东奕”愿意走向台前,当公众能以平常心看待学者而非神化他们,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建立起健康的知识崇拜——不是对“神”的迷信,而是对智慧与努力的真诚致敬。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