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培训网
中国新闻培训网
定制服务项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  摄影新闻培训    发言人培训 网络新闻宣传培训 新媒体短视频培训   企业内训    新闻书籍代购    品牌传播策划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新闻摄影 >> 摄影技巧 >> 浅议新闻摄影的价值回归与创新策略

浅议新闻摄影的价值回归与创新策略

2025年06月  作者:蒋迪雯  来源:传媒评论公众号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浅议新闻摄影的价值回归与创新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其低门槛、高效率和强互动性,使得普通用户也能成为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然而,自媒体的兴起也给传统主 ...
内容:

浅议新闻摄影的价值回归与创新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其低门槛、高效率和强互动性,使得普通用户也能成为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然而,自媒体的兴起也给传统主流媒体,尤其是新闻摄影领域带来了巨大冲击。主流媒体的新闻摄影,应如何在自媒体时代保持竞争力、扩大影响力,成为摆在摄影记者面前的难题。

  1

  新闻摄影的独特价值:真实、温度与深度

  1.真实是底线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然而在自媒体时代,虚假图片和误导性信息泛滥,严重损害了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主流媒体的新闻摄影必须坚守“真实”这一底线和红线,确保所发布的内容真实、客观、准确。

  首先在拍摄和报道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多方核实。其次,刊发报道时仍要再次核实信息来源,每张图片应附有详细的说明,包括拍摄时间、地点、背景信息等,确保信息的透明性和准确性。在后期处理中,应严格遵守新闻摄影的伦理规范,避免通过剪辑、拼接等手段歪曲事实。对于用户生成内容(UGC),需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进行核实,也可以通过AI技术协助检测图片是否经过篡改、视频是否被剪辑等。

  此外,主流媒体可以尝试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向公众展示新闻摄影的拍摄和制作过程,增强透明度。对于公众的质疑和反馈,应及时回应并提供相关证据,重建公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

  总之,在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新闻摄影必须坚守真实性,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事实,而非一味追求流量和点击率。主流媒体依托专业团队和规范流程来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深度,这是自媒体难以企及的。只有重塑公众对新闻的信任,才能继续发挥媒体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2.温度与关怀

  在算法主导的自媒体时代,信息茧房日益坚固,人们越来越局限于自己的认知舒适区,对他人和社会议题的关切逐渐淡化。新闻摄影以独特的视觉语言突破数字壁垒,重新唤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这恰恰体现了其独特价值。

  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往往能够捕捉到最具人文关怀的瞬间。在战火纷飞的加沙地带,摄影师将镜头对准废墟中相拥的母子;在疫情肆虐的医院,画面定格在医护人员疲惫却坚定的眼神。画面带来的不仅是视觉冲击,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

  新闻摄影的温度也体现在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上。当镜头聚焦一个具体的人物,冰冷的统计数据就转化成了鲜活的生命体验。一张记录山区儿童跋涉上学的照片,比千言万语更能唤起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一幅描绘老人孤独守望的画面,比长篇大论更能引发对老龄化社会的思考。

  《穿越“时空隧道”回家》是《嘉兴日报》摄影记者田建明创作的一组以“江南寻亲”为主题的新闻摄影作品。持续多年的跟踪拍摄展现了50多位寻亲者跨越数十年的时间和几千里的空间,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寻找失散已久的亲人。在田建明的镜头下,头发花白的老年人哭得像个无助的孩子,身边的亲人拭去他脸上的泪,也拭去了多年的磨难和艰辛。围观的人群、架起的镜头进一步凸显画面中心的人物冲突和情感力量。田建明的作品不仅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也引发了对人性、家庭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展现出摄影艺术在传递情感和价值观念上的独特魅力。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新闻摄影以其直观性和感染力重新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它不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唤醒;不仅是呈现,更是思考。通过镜头,我们得以看见被算法遮蔽的真相,感受被信息洪流冲淡的情感。这种视觉语言的温度正是打破信息茧房、重建人文关怀的关键力量。

  3.深度和长期追踪

  真实性的构建是新闻摄影的根基,但这里的“真实”已不仅是技术伦理层面的不摆拍、不篡改,更指向对复杂现实的系统性捕捉。那么,在确保真实性的基础上,通过镜头捕捉到的人性温度,如何超越简单的煽情叙事?这就需要摄影记者培养敏锐的新闻洞察力,从而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捕捉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瞬间,并让“真实”从单一时空切片扩展为展现社会进程的生动标本。

  当摄影记者将报道的真实性、人文温度与思想深度熔铸在一起,就能引导观众从“看见苦难”到“理解苦难为何持续存在”。这种从“记录真实”到“传递温度”再到“揭示深度”的递进,最终将摄影升维为社会议题的视觉解读者。

  自2009年起,《解放日报》便长期关注城市拆迁议题,通过头版、整版图片报道等多种形式,真实细致地记录了拆迁政策的演进与城市更新的各个阶段。笔者作为摄影记者,在多年的采访中深入多个地块,凭借对本地民情的熟悉和了解,与多位采访对象保持着长期友好关系,这种长期关注和素材储备是自媒体难以复制的。从“拆改留”到“留改拆”的政策变化,从大规模拆迁到有机更新的转向,这些持续多年的报道既见证了城市变迁的真实瞬间,也映射了决策者的民生关怀。

  2020年11月1日,《解放日报》以整版图片报道《为了告别的聚会》聚焦上海虹口区东余杭路(一期)这一重大项目。作为“十三五”期间体量最大的旧改项目,它的成功签约意味着6000余户居民将告别破旧的生活环境和手拎马桶、合用灶间的日子,开启全新的生活篇章。

  签约生效前夕,20多位居民摆下长桌宴庆祝,没有迟到和早退,人人谈笑风生,脸上满满的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动迁前夕,居民纷纷来到有70年历史的传统理发店理最后一次发,并和老板娘告别;一同被拆迁的还有一家白斩鸡店,它的宣传口号“美好人生,鸡不可失”很有彩头。挂着白色围裙的店主仍在忙碌,准备在松江老城区继续开白斩鸡店,“机不可失”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摄影记者用镜头记录下逼仄老旧的居住环境,也见证了里弄浓浓的人情味,最后以一张航拍图清晰地展示这片低矮、拥挤的地块与寸土寸金的陆家嘴仅有一江之隔。新与旧、过去与未来、告别与聚会,就这样异常和谐地在同一个版面上呈现,就如同上海的城市更新在变迁中求得保护与创新的平衡。

 

  2

  主流媒体摄影报道的创新路径

  1.创新表达形式

  新时代,新闻摄影需要从单兵作战转向多兵种协作,比如以“文字+图片”“新闻图片+短视频”等模式,推动摄影记者、文字记者、视频记者组合式采访,也推动摄影图片的表达多样化[1]。通过最大程度地开发“新闻摄影+”的潜力,重新塑造传统新闻摄影的采编流程,实现对新闻图片价值的提升。

  2023年,《中国日报》推出“大国奇迹”系列新闻可视化报道。其中,国产大邮轮“爱达·魔都号”是系列报道的重中之重。为此,《中国日报》成立报道小组,强调注重专业性的同时突出可读性,由外籍图表设计师与文字记者一同在“爱达·魔都号”交付前夕前往一线采访,深入了解船体构造、功能分区、性能参数等信息,充分利用信息可视化直观、信息量大的特点,通过跨版图表等报道手法,用大量数据和事实直观地展现了“爱达·魔都号”这个中国造船业的最新成就。该跨版图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上刊登并发行至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被包括西班牙《国家报》在内的众多外媒所转载。邮轮制造方评价,该图表报道填补了我国高端造船业在国际英文专业图解上的空白。

  2.拓宽传播渠道

  新闻摄影还可以拓展传播渠道,充分运用新媒体客户端、各分发渠道,并开拓电子海报、H5等表现形式。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等具有优秀传播性和社会影响力的作品除了在媒体上发表,还可用于展览、出版画册等,进一步拓展作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2024年10月22日,时值“世界传统医药日”,《解放日报》在第5版“深度”版推出约5000字篇幅的特稿《中医铁粉在欧洲》,上观新闻客户端也同步发布上、下篇。从武术功夫协会秘书长、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到大学医学院教授、养生术丛书外文版译者等,通过当面访谈、现场采拍,发掘出因为中医爱上中国,变成了学中医、懂中国的老外“忠粉”。《中医铁粉在欧洲》在平面纸媒与手机客户端、电子报网页连续推出后,引起海内外传统医药文化圈良好反响,百年历史的雅典医学会(ISA)在官网和Youtube上记录了采访活动专家图文和视频影像;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气功研究所专家根据采访期间采集的视频影像资料等制作并对外发布了《太极健康 你我同行》宣传片。由特稿衍生而来的图文、影像等内容,经过二创和分发渠道,完成了面向海内外特定人群的进一步交流和传播。

  3.强化技术赋能

  主流媒体还应积极拥抱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以提升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其中,无人机拍摄技术为新闻摄影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无人机可以用于拍摄一些特殊的新闻现场,如灾难、活动和体育比赛,大大拓展了新闻摄影的视野。通过无人机拍摄的画面不仅可以呈现全新的视角,营造出更加震撼的影像效果,同时还能确保现场记者的安全,减少成本和风险。此外,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也为新闻报道增添了新的可能性。通过全景影像再现新闻场景,观众可以获得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感和沉浸感。[2]

  2023年,《人民日报》的新媒体作品《新千里江山图》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推出,以创新的融媒体产品形态实现了重大主题的现象级传播,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千里江山图》全程以第一视角入画,观者仿佛坐上了一台穿越时光机,跟随着代入感极强的镜头一起穿过山川峡谷,飞越港珠澳大桥,掠过塞罕坝林海,欣赏国家公园的万物生灵,在田野、丛林、雪山、城市等多个场景中感受中国这十年,在复兴号、大飞机、中国天眼、航天工程等大国重器的视觉冲击中铭记中国这十年。

  媒体融合时代,优质内容离不开好的创意,而好的创意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新千里江山图》通过三维模型构建、场景CG、照片复原等技术,力求做到每一个细节都真实还原,惟妙惟肖,增加观者的沉浸式体验。在新形态、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中找到自己的发力点,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大家感悟和理解新闻宣传主旨,让有意义的内容有意思,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主流声音才能更感人、更动人、更吸引人。[3]

  3

  结语

  自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播方式和格局,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记录者和发声者。面对全新的传播环境,新闻摄影更应倡导专业观察和长期积累,聚焦社会重大议题,重建人文关怀。同时,借助融媒体技术和机构媒体优势,创新内容形式,挖掘独特的新闻价值。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道正.新媒体时代摄影记者的困境与机遇[J].新闻战线.2021(02上):107-109.

  [2] 沈俊霖.融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创新策略探索[J].摄影与摄像.2023(01):144-146.

  [3] 熊捷.《新千里江山图》为何受青睐[J].人民周刊.2024(02):28-30.

 

热点 . . .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招生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最新 . . .

· 浅议新闻摄影的价值回归与创新策略
· 运用巧妙合理构图 凸显新闻图片主题
· 会议照片怎么拍?看人民政协报记者的感悟
· 新闻摄影抓拍,抓什么
· 摄影记者,如何拍出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 中国新闻奖评委周跃敏:什么样的新闻摄影
·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得主:摄影记者要向哪些
· 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 衢州新闻传媒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吴德生:
· 95后中国新闻奖得主,是她的活鱼!
· 唐辉吉:摄影为何要创新
· 没有当过一天记者,却荣获中国新闻奖

推荐 . . .

连获两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记者的他有何秘诀?
连获两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记者的他有何秘诀?
二十大党代表“大眼睛”女孩苏明娟那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二十大党代表“大眼睛”女孩苏明娟那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我在2小时内完成这组选题拍摄,后来获了中国新闻奖
我在2小时内完成这组选题拍摄,后来获了中国新闻奖

相关 . . .

· 会议新闻摄影技巧
· 15种无人机航拍操控技术
· 新闻图片的要求及拍摄技巧
· 新闻摄影:十年前的夏天
·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雪崩》为什么引起新闻
· 新闻摄影构图技巧
· 黄文、傅拥军在2009新文摄影高峰论坛上发
·  如何像大师一样拍摄仰拍镜头?
· 如何进行专题摄影报道?
· 新闻摄影的拍摄技巧有哪些?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北京新民联合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