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上大屏,能逆袭吗?2025年06月 作者:陈湘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微短剧上大屏,能逆袭吗?
导 读
近两年,微短剧发展态势迅猛,各大广电媒体纷纷加速入场。不仅如此,曾专属“小屏”移动端的微短剧,竟在大屏端播出,被网友戏称“活久见”。
据不完全统计 ... 内容:
微短剧上大屏,能逆袭吗?
导 读 近两年,微短剧发展态势迅猛,各大广电媒体纷纷加速入场。不仅如此,曾专属“小屏”移动端的微短剧,竟在大屏端播出,被网友戏称“活久见”。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等十多家广电媒体相继在大屏端播出微短剧,更有卫视推出微短剧剧场。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就有53部微短剧在全国卫视频道播出。 微短剧在大屏播出后,效果究竟如何?微短剧上大屏方面又该注意哪些问题? 从小屏到大屏,微短剧逆袭“上星” 当各大短视频平台的微短剧还在以“拇指经济”抢占用户碎片化时间时,广电媒体已悄然将这一轻量化内容搬上电视大屏,让微短剧迈入逆袭“上星”之路。 以东方卫视为例,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开启“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并推出“剧场启航、高峰论道、品质标杆、剧综创新和创投蓝海”等五大行动。其中,东方卫视的微短剧剧场则是上海广播电视台微短剧产业发展、精品创作的锚点。 今年2月底,“小龙女”李若彤主演的微短剧《午后玫瑰》在东方卫视黄金时段播出。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该微短剧首播当天即斩获同时段收视率第一的佳绩,而在品质东方计划重要内容的首届微短剧品质盛典举办期间,该微短剧及演员的相关信息频频冲上微博热搜。这场“小体量内容”与“大屏黄金档”的碰撞,着实引发了不少关注。 大屏端播出微短剧,东方卫视并非个例。 2023年12月,湖南卫视就率先推出了全国上星微短剧《风月变》,成为首个推动微短剧上星的省级卫视;2024年6月,重庆卫视先后播出《嗨!微剧场之烟火星辰》民生季和梦想季;2024年10月,东方卫视推出全国首个日播微短剧展播带“品质东方·微剧场”。这也意味着,微短剧已实实在在地在电视端的大屏舞台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仅今年第一季度,就有53部、共853集微短剧在全国卫视频道播出,其中45部为首播,播出剧数远超2024全年。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微短剧“上星”还呈现出两个新的发展趋势: 一是,各广电媒体正从“播出”微短剧转向“创作”微短剧。 据不完全统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重庆卫视、河北卫视等多家广电媒体都已推出微短剧创作计划,其中不少媒体已在大屏端播出了自制的微短剧。 二是,不少广电媒体的主持人开始参演自制微短剧。 北京卫视展播的自制微短剧中,记者、编辑、主持人不仅深度参与创作,还直接出镜参与出演。 对于主持人的“跨界”出演,北京卫视总编室主任张冬林表示,一方面,是考虑到内容的可控性与配合度。主持人作为“自己人”,在档期协调、配合宣传、内容理解等方面更具优势,项目执行更顺畅。 “另一方面,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盘活自有资源。”张冬林说道。主持人本身是台里的核心资产和品牌符号,拥有一定的观众基础和辨识度,在提升内部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能有效吸引观众关注,增强节目与观众的连接,提升频道平台的黏性。 张冬林透露,本次的微短剧展播活动,对北京卫视而言是一步重要的战略性探索,“基于本次的经验和数据反馈,我们正在积极评估和规划常态化的电视微短剧剧场、栏目的可行性。” 微短剧与电视大屏正在双向奔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视听传播系副主任何天平认为,微短剧上大屏不仅展现了广电系统赋能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的可能,也反馈出微短剧助力广电乃至全社会转型发展的空间。 大屏也逃不过“真香定律”? 曾经,因为内容良莠不齐,微短剧被视为互联网浪潮下“野蛮生长”的粗糙产物,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传统广电媒体竞相追逐的“香饽饽”,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 微短剧上大屏效果究竟怎样? 去年10月,东方卫视推出的全国首个日播微短剧展播带“品质东方·微剧场”,在周一至周五21:10播出10分钟左右的微短剧剧集,目前播出了《金猪玉叶》《午后玫瑰》《西城无小事》《朝阳初升》等20余部微短剧,是全国卫视频道中播出微短剧数量较多的广电媒体。 收视情况如何?相关人士透露,东方卫视播出的微短剧中,首批10部左右剧集累计触达观众超3亿户次,单部剧平均收视规模达3000万+,远超部分剧目的网络端单平台播放量。 “其中,《午后玫瑰》微短剧播出数据较为亮眼。”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该剧平均收视0.353,份额1.501,排卫视频道同时段收视率第一,平均观众忠实度超73%,刷新了2024年以来地方卫视频道播出微短剧的收视率纪录。 此外,近期播出的中国首部AIGC改编科幻IP短剧《太阳坠落之时》也在中国视听大数据(CVB)和广视索福瑞(CSM)数据双网数据中,多次在省级卫视同时段节目收视排名冲顶第一。 东方卫视的微短剧播出,将用户“碎片化观看”习惯与大屏“沉浸式体验”形成互补,覆盖中青年、银发族、高学历观众(占比超50%),助力微短剧全年龄段触达。与此同时,新鲜多元的微短剧“上星”也有望吸引年轻观众回流。CSM数据显示,《午后玫瑰》全网累计收看观众超6500万人,15—34岁年轻观众比例超32%。 从今年2月24日到3月9日,北京卫视在晚间黄金时段展播BRTV自制的12部原创精品微短剧,是“全国省级广电第一家自制微短剧展播”活动。 张冬林告诉传媒茶话会,“虽然单集时长较短,但从吸引新观众、拉升特定时段份额、激活社交媒体讨论等维度看,表现超出预期,尤其在吸引年轻观众回流大屏方面效果显著。与同时段其他非头部长剧或常规栏目相比,竞争力不俗,甚至在某些指标上更具优势。” 数据显示,2月25日在北京卫视播出的《追梦人》北京地区收视0.68,北京地区份额3.2。 除了显著提升大屏收视率、有效吸引年轻受众回流外,有卫视频道微短剧相关负责人指出,微短剧“登”上电视大屏,还为卫视发展带来了商业模式革新、IP 孵化升级等多维度的突破。 微短剧“上星”要注意啥? 如今,微短剧是视听行业新兴的内容形态,拥有赋能千行百业的优势。虽然与网络端播出的微短剧数量相比,电视大屏端播出的微短剧还较少,但是发展前景可观。 但要想实现“微短剧+大屏”的最大合力,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比如,竖屏与横屏之间天然存在差异。对此,何天平提醒媒体,大屏端对微短剧的播出需求和小屏端存在明显差异,需要微短剧处理好大与小、长与短、横与竖、快与慢等多组创作传播关系。大屏更强调沉浸感与视听张力,微短剧则更需要突破碎片化叙事逻辑,避免节奏失衡或内容单薄。避免将小屏端的用户偏好直接平移到大屏端,需进一步研究大屏场景下家庭观看等场景化观看新需求。 2024年底,东方卫视就在大屏上首次尝试“竖屏微短剧”《我的归途有风》,同步呈现网友互动弹幕。此举不仅提升了竖屏内容上大屏的画面适配度,还丰富了大屏画面效果,增强了观众的可看性与参与性。 除此之外,张冬林还提醒到,目前在微短剧上大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微短剧盗版、切条传播速度快、维权难度大的问题。对此,建议各广电媒体播出微短剧前在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备案登记。 “轻量化”不等于“低质化”,微短剧上大屏时,广电媒体要做好内容审核。对此,北京卫视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增加专项审看(如画面冲击力是否过大);组织审核人员学习最新政策精神和网络视听内容审核经验;建立专家顾问库,对疑难问题进行咨询。 如何实现盈利也是微短剧上大屏的关键。何天平建议,媒体要推动商业模式的升级重构。小屏的分账、流量转化、广告植入等与传统短剧流量变现差异显著,平移小屏端的商业模式显然无法适应这样一种新的发展需求,应当要探索可持续的盈利路径。 来源:传媒茶话会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