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培训网
中国新闻培训网
定制服务项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  摄影新闻培训    发言人培训 网络新闻宣传培训 新媒体短视频培训   企业内训    新闻书籍代购    品牌传播策划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新闻发言人 >> 发言人讲坛 >> 从“罗某宇坠楼案”,谈“老不信”现象的新特征和解决思路

从“罗某宇坠楼案”,谈“老不信”现象的新特征和解决思路

2025年06月  作者:燕志华  来源: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公众号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从“罗某宇坠楼案”,谈“老不信”现象的新特征和解决思路   文章的提纲如下,谢谢大家阅读!   一、为什么重大舆情的官方通报基本是可信的   二、早期的“老不信”现象   三、当下“老不信”现 ...
内容:

从“罗某宇坠楼案”,谈“老不信”现象的新特征和解决思路

 

  文章的提纲如下,谢谢大家阅读!

  一、为什么重大舆情的官方通报基本是可信的

  二、早期的“老不信”现象

  三、当下“老不信”现象的新特征、新根源

  四、如何改善“老不信”现象?

  近年来,地方或者部门爆发网络舆情之后,常常是通过调查通报来作为应对方式的,但是大家也注意到,一些重大舆情的通报,常常不获信任,被网民横竖挑剔,甚至使用难以证实的流言、传言来质疑通报的真实性。这就是“老百姓”变成“老不信”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并非今日才有。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并且在论坛时代迎来网络舆情的爆发之后,很多时候已经出现了 “老不信”的现象了。

  近期的“罗某宇坠楼事件”在上了热搜之后,地方尽快发出了翔实的通报,但是遭遇了网民较大的质疑。很多质疑的证据,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传言,以及一些想象中的情节。

  一、为什么说重大舆情的官方通报基本是可信的?

  在很多重大舆情事件的通报之后,即便一些内容让人感受到模糊的话语策略和行文脉络的反复斟酌,但是我一般是选择相信通报的基本的真实性的。

  原因无他,在重大网络舆情爆发之后,由于往往事关民心向背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其调查处理和通报一直都是处于中央和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之下的,必要时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会加以指导,乃至亲自出面调查通报,一旦地方或者部门在调查通报方面出了问题,那问责之剑随时就会落下。这种来自上层的问责压力和民意舆论压力,让地方常常如履薄冰,至于造假,代价太大。

  即便地方可能会有隐瞒某些真相的冲动,但是中央和主管部门出于执政安全的长远考虑,对此绝不会坐视不管,更不会为地方虚假通报提供国家公信力的背书。这意味着,重大舆情事件的通报,大家即便短时间内会有所质疑,或者事情在局部地方会有出入,但是基本上它就是真相和事实。

  再加上今天是网络时代,任何有力的反面证据一旦出现,它就会迅速成为焦点新闻。如果地方造假而主管部门有所默许,一旦未来谎言被揭露、被戳穿,那对各方面都是个灾难。

  二、早期的“老不信”现象

  在中国早期的网络论坛时代,舆情爆发的冲击力远比今天为大。在巅峰的时候,国内十大热点几乎都是从天涯论坛等地方爆出,不少人对此记忆犹新。

  当时并未形成发布调查通报的例行做法,主要是由一些地方官员被动接受媒体采访作为回复,结果媒体引述可能产生歧义,加之地方官员并未认识到科学发声的重要性,出现很多“雷人雷语”,常常引爆更多舆情,引发了早期的“老不信”现象。

  当时的老百姓不相信地方官员,还有一定的时代因素。中国数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运营城市”成为很多地方普遍的做法,毋庸置疑的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和发展,在相关冲突事件中卷入了利益纠纷,扮演了与民争利的不当角色,老百姓产生质疑和不信任,也是出于对于双方利益的较深认识。

  在《人民论坛》2012年6月发表一篇文章《老百姓为什么变成了“老不信”》,指出“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还没有从现行社会制度中分享到应享的利益,政府的许多承诺没有兑现,而人们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是不少腐败和不公正”等。“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一度非常流行,较好地概括了这种社会现象,一些领导干部也由此产生不满心理。

  三、当下的“老不信”现象新特征和两种根源

  中国走到今天,狂飙突进的城市化时代已经进入尾声,应该说地方政府与民争利现象已经大为减少,但是在很多重大舆情爆发的时候,“老不信”现象不光没有改善,有时候反倒非常激烈,这是有根源的。

  尤其在当下一些舆情事件中,由于网民对于地方调查追责的通报常常认可度不高,通报一发布,就会陷身网民的质疑的浪潮中。今天的“老不信”现象,更多是源于如下两个新的因素,一是社会因素,二是技术因素。

  1、从社会因素来看,是利益分配出现失衡:

  当年的“老不信”现象源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利益冲突,而今天则更多是因为利益分配失衡。

  要承认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拉开了收入差距,出现了贫富悬殊和阶层分化现象。“阶层”一词,是个敏感的词汇,很多网民对此感到分外刺眼,似乎出现了阶层,就意味着中国出现了人与人的不平等,就违背了发展的初心。这也证明日常语言的经常性无力,和语言标签的心理唤起作用。人们在当代文化词库的检索中,找不到更为中性积极的词语来进行类似意义的表达,而惯于使用“阶层”这个词,但是该词又近乎“阶级”,总是引发对立和冲突的想象,并作为一个固有标签,容易唤起百姓内心的敏感。如果使用“群体利益分化”,是否更为中性?但是它的内涵并不完善,也难以涵盖“阶层”一词所附属的全部意义和知识背景。

  如果我们认识到,社会发展了才出现了收入的分化,由此导致了不同收入阶层的出现,这意味着,阶层的分化,本来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今天应该认识到它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追求“绝对的公平”,是中国自古到今的百姓的理想,但是从未真正实现过。而且,阶层分化本身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今天无数的“小镇做题家”参加高考,更多的年轻人难道不是为了脱离父母的传统阶层、寄望于人生更上一层楼吗?

  但是多年来,由于一些“二代”“三代”炫富炫耀的刺激,房价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以及就业渐渐陷入内卷,人们生活体感日渐变得敏感,人们突然想起了“共同富裕”的政治宣示,并关注起“属于我的那一份”分配得是否公平?这么一对比,很多人惊觉少数先富者和自己已经拉开了差距。中国人自古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不公的感受激起了群体性的不满。

  由于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政绩需要和资本的扩张冲动一拍即合,在经济社会大跨步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不少发展失衡现象、国有资产流失以及贪污腐败现象,由此地方领导干部群体形象迅速出现了污名化,并陷入了“塔西佗陷阱”,也就是公信力危机现象。向来“学而优则仕”的知识分子,在这个过程中,也和领导干部的关系日渐疏远,数千年来的信任同盟关系就此出现裂缝。

  因此,当今天很多“二代”“三代”炫富引爆了拷问型重大舆情的时候,比如董某莹事件、黄杨钿甜事件等,地方或者部门领导干部主导的调查通报的可信度和公信力,无疑就大打折扣了。人们不相信那些遭遇污名的地方干部会为民代言,会认为官官相护、层层勾结,由此也殃及“罗某宇坠楼案”的可信度。

  还在于,由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面对网络舆情的频发,陷入疲于应付状态,只追求事件的尽快平息,无从反思以推动制度的建设,由此缺乏舆论结晶和制度成果,社会治理陷入低层次的恶性循环中。

  2、从技术因素看,是圈层化和算法导致了群体对立:

  从中国早期网络舆情的引爆过程看,网络作为组织方式和发起方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原先处于线下社会的零散个体,经过网络技术的聚焦和放大,网络上爆发了群体的愤怒,从而成为网络舆情。

  但是今天的网络技术,已经和早期的网络大不一样。

  今天的网民群体,更多受到了社交软件的圈层化和算法推送机制的影响,人们被技术区隔和切割,网民迅速地分化和重组,结果出现了部落化和阶层化,由此导致了严重的群体对立和社会撕裂。

  比如,人类一旦上网,就会成为电子,更多人上网,就形成流量,而算法如同网络空间的流量分配机制,将不同的人归入不同的区域,如同将人类分别存入C盘、D盘或者E盘,而人类在线下社会,对此一无所知,但是却会真切感受到网络上不同区域传来的敲击声。

  由于算法的作用,今天出现了特殊的现象,那就是你属于什么阶层、什么群体,就会接收到什么类型的信息。比如你是中高收入群体,你收到的信息更多是发展性的高质量的信息,而低收入群体,更多收到是仇恨性的低质量的信息,结果导致这样的后果:如果你是低收入群体,由于你的微信朋友圈都是收入相差不大的亲朋好友,你们收到的信息也相差不大,结果导致了群体的认同感,也出现了群体的认知和舆论,结果很容易出现一致对外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由此产生群体的怒火。

  那么当他们看到二代、三代的炫富现象,就会爆发出群体的愤怒,并以公平正义为主要诉求。他们人数众多,会在互联网的各个平台上一呼百应,爆发出最大的愤怒声音,由此导致网络舆情的剧烈爆发。

  关键的地方还在于,在此过程中,中低收入群体收到了一个同盟军摇旗呐喊的精神支持,那就是无数的自媒体。他们追求所谓的“网感”和悲悯情怀,实则是以提供廉价的群体情绪价值的心理学手法来吸引和圈养粉丝,然后期望有一天收割商业价值。

  从全世界的传播形势看,仇恨性的、撕裂性的内容更容易带来流量。自媒体的文章常常挑拨群体情绪,反美反日,或者仇美仇日。这种做法,在圈层化和算法的作用下,会对某些群体产生持续的、定向的信息输送,情绪性的文字沉淀为不稳定的群体心理,愤怒情绪如同火山熔岩四处流淌,并在心底化为冰冷的带有硫磺的石头。这些传播现象,或许可以解释近年来不时出现的一些报复社会的极端事件。事端的制造者常常不能理性看待社会,可能以愤怒爆发、激情犯罪的方式结束一切。

  这种瞬间爆发、激情犯罪的极端案例,或许是短视频泛滥的结果。这种新媒体产品在短时间内达到冲突高潮的技术特征,慢慢型塑了人的大脑,大脑回路变短,久而久之,面对问题就没有办法进行深入思考,容易以思维熔断式的、快意恩仇的极端方式来处理矛盾。

  总而言之,上面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加剧了社会的不信任心理,导致了当下“老不信”现象有时候变得激烈。社会因素是主要因素,而技术因素只是加剧了这个效应。

  处于圈层化、算法机制下的网络,如同巨大的高压锅,各种带着特定心理符号的信息不断升高群体情绪温度,在温度和压力达到最大的时候,舆情爆发,而官方通报的尽快发布,反倒如同打开了高压锅上的出气口,一举再次引爆了高压锅内的高压空气,由此出现了群体的愤怒和不信任的现象。

  四、如何改善当下的“老不信”现象?

  当下的“老不信”现象,不能一概而论地排斥,也需要我们客观看待。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人心不再铁板一块,不能再指望像传统社会那样媒体舆论一统天下、一个经验做法打遍天下。这种文化多元、阶层分化的现象,反倒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它构成了一个理性社会所需要的东西。而且,网民和民众出现的不信任心理,它是人们富裕起来之后普遍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客观上也构成一种群众的监督和社会的监督,在现实中不无积极意义。

  但是经常出现的“老不信”现象,毕竟会腐蚀社会公信力,因此需要重视并设法改善这种现象。

  1、需要与时俱进地提出或者完善理论,来合理解释现实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今天的“老不信”舆情的风险来源,深刻地存在于某些传统宣传话语和政治宣示中。就是说,我们曾经的一些宣传,或许在一定程度了导致了今天的舆情风险。

  比如,我们曾经宣传的建设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已成全民信仰和社会主义的特征,在宣传和传播中,少数人会将之异化地理解为绝对的公平和绝对的公平社会。但是今天出现的不平等现象,客观上与之形成冲突,由此引发了质疑和不满。

  传统宣传是建立在当年的物质基础和客观认识之上的,但是如果拉长了时空尺度,我们今天回望过去,会发现传统的宣传,越是深入人心,在今天就越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舆情风险的唤起作用越是明显。当年的宣传,在未来的遥远时空,也就是当下,变成了“回旋镖”,打在了大家的心理上。这意味着,我们越是强调公平,反倒越会强烈地激起群体情绪。毕竟,众生平等的信仰,遭遇了当下不平等现实的挑战。

  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来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社会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本身是和我们的理论相牵连的,也是由我们社会的意识形态特征所决定的。但是在过去数十年经济发展的关键机遇期,社会又难免会把资源优先向效率那一边进行了倾斜,由此获得了大跨步的发展,但是也导致了天平的另一边,“公平”侧高高翘起,人们悬于半空,内心产生失落感,出现相对剥夺感,对于那些分走更多蛋糕的人们,产生了不满情绪。

  但是今天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又的确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发展初心的结果,它会有一定的制度瑕疵,也有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但是它没有大的问题,不应承受如此强烈的愤怒代价。

  我的看法是,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我们传统的一些观念、宣传和理论,难以充分地解释今天的现实社会,理论落后于实践,社会未能及时生产出与实践相匹配的、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或者是相关理论未能充分宣传、未能占领人心。比如,关于共同富裕,本来是个丰富立体的概念,从毛泽东到邓小平,都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阐述,在2021年,中央也再次进行了强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群众更容易从字面来理解这个概念,而没有认识到,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的富裕。这导致的后果是,在资本形象出现反转的当下,少数人提出要把资本的“暴利”拿过来平分,已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一种危险的“均贫富”观念。

  如果理论跟不上现实,或者宣传未能深入人心,就难以在舆论工作中产生说服力。关键的地方还在于,由于理论出现相应的空白,民众缺乏理论的指导,碰到问题难以找到理论支撑,反倒容易对于现实产生愤怒情绪。

  所以今天需要一些与时俱进的理论,以合理地解释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将更加有利于社会治理和社会稳定。

  比如,我们该如何说服群众,社会发展确实会导致一定的贫富悬殊现象和阶层分化现象,并认识到这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过于强调公平,乃至追求绝对的公平,本身是违背社会规律的?

  再如,该如何说服群众,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之前,不同社会群体还将不可避免地历经一个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阶段?在2021年8月17日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重提共同富裕,已经提出了“要坚持循序渐进,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的观念,但是问题在于,面对广大群众的大众传播,需要简单易懂,直击人心,一两个词、一两句话能说清楚,才是最佳策略,否则,群众不会记住复杂的提法,而仅仅记住重要概念的字面意思。在群众很容易将共同富裕的理解简单化的时候,能否在现阶段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之间,阶段性地提出一个各种群体“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概念,强调在共同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当然,这些都是粗浅的看法,主要是提醒大家注意到,理论如果对于现实的解释力和支撑力不够,可能会引发群体心理的不满。

  2、重提并弘扬“劳动致富”的光荣传统

  其实在2021年重提共同富裕的时候,这个概念是有层次性的,是指在完善第三次分配的基础上,依然通过劳动来实现共同富裕。但是由于传播的复杂性,重墨重彩的文字反倒失去了直击人心的纯粹力量,使得这种富有层次的表达,未能深入人心。网民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依然更多地流于表面。

  在中国过去数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资本的无序扩张,经常炮制出一夜暴富的神话,再加资本追捧的新媒体,更多将暴富神话化作为浸泡人心的流量策略,由此催生出异常浮躁的崇拜金钱的社会风气。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不光在物质上涤荡了传统零散的商业生态,更在价值观上,极大地摧毁了中国传统社会“劳动致富”的主流信念。

  看看今天还有多少人信仰“劳动致富”?无数的年轻人致力于通过模仿成为网红,以流量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不再追求从基层做起、步步提升,而寄望于一步到位,完成人生逆袭;人们不再相信劳动创造美,而追求医美手术,短期内重塑容颜,从而脱胎换骨;人们不再满意自己的容貌,而是便捷地打开美颜和滤镜,以面具式的表演收割粉丝的灵魂,更关键的地方在于,没有人看到美颜和滤镜背后的道德风险,因为它在现实和虚拟之间,快速完成幻术,更有利于激发流量。

  正是这种浮躁的社会风气,让人们在痛恨贫富悬殊的时候,也会痛恨自己不是那个一夜暴富的幸运者,并进一步导致心理的失衡,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出现系统性的信任崩塌。

  虽然劳动致富的要求,是内嵌于共同富裕的概念中的,但是由于宣传的粗疏,未能及时地将之单独拎出来并进行深入传播,从而导致了劳动致富的传统,近年来遭遇极大的冷落。少数人甚至将劳动视为耻辱,并深信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机器和智能体将取代劳动,却看不到在当下的社会里,劳动依然是社会运转的支撑性力量。

  今天面对社会心理的浮躁、信任体系的危机,如果重提并弘扬“劳动致富”的光荣传统,这会重塑社会价值观,也让人们相信,共同富裕是需要一个劳动的过程的,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速度神话。

  3、舆论需要重新塑造“以炫耀为耻”的青年价值观

  今天社会的拧巴之处在于,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都不能随心所欲地自由生活。有钱者局促,低收入者愤怒。

  但是一些“二代”尤其是“三代”的年轻人,却无视这种社会禁忌,而以炫耀为能事。或者这种富裕生活本来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却在低收入群体的眼里,成为分外刺眼的炫耀行为。

  尤其少数“三代”在出国之后,在炫耀的时候,和网民产生了强烈的冲突,由此引爆撕裂型舆情。他们不以炫耀为耻,而以炫耀为荣,很少考虑到这种财富的获得,他们仅仅是消费者、是寄生者,但是却由此产生优越者,可以俯视众生。

  考察这种社会现象,需要理解这种二代、三代的“代理消费”现象是一种刚需,年轻人需要以炫耀性的行为,追求在同辈中的脱颖而出,将其视为一种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朋友圈和周围人的尊重。但是这种目标定位为朋友圈的行为,却不幸被普通网民看到,由此引爆严重舆情。

  少数人的炫耀行为,却导致整个社会的稳定风险和信任风险,整个社会为之买单。因此,中国社会需要从舆论引导上确立一种新道德,那就是应该视炫耀为耻,尤其是全社会应该将那些炫耀父辈财富的行为视为耻辱。

  在日本等国家,年轻人炫耀家族财富和生活方式,会成为一种人生之耻。他们追求低调的富裕生活,而害怕在公众面前露富,担心导致道德后果和舆论后果。

  中国的舆论工作,在接下来需要在这个方面有所作为,否则,炫耀行为如同刺向社会的利剑,人们一次次地感受到伤痛。

  作者简介:

  燕志华 博士

  高级记者/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热点 . . .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招生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最新 . . .

· 从“罗某宇坠楼案”,谈“老不信”现象的
· 韦神的门牙是个舆情事件
· 从高考和DeepSeek,谈谈群体情绪和历史真
· 对于接下来国内舆情风险的研判和提示
· 面对舆论围观 地方政府“听劝”模式的B面
· 什么是新闻发言人?
· 中国最美新闻发言人谈“新闻发言”
·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是什么级别?
· 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心得体会
· 新闻发言人培训:内容与课程安排
· 新闻发布会能不能走点心?
·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推荐 . . .

刘笑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新闻研究所所长
刘笑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新闻研究所所长
王重高: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副教育长,法学教授
王重高: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副教育长,法学教授
王勇平为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讲授舆情应对技巧课
王勇平为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讲授舆情应对技巧课

相关 . . .

·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相当于什么级别干
· 五得利致癌门迷局:不同机构检测结果截然
· 中共第一代女新闻发言人——龚澎
· 危机公关:企业应重视搞好内部员工关系
· 傅莹:岁月打磨出来的沟通者
· 王重高: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体性事件报道回顾
· 政府新闻发言人语言风格解析 以外交部新
·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发言人
·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北京新民联合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