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视频外宣探索国际传播叙事创新2025年06月 作者:让宝奎 邢一 来源:新闻战线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以视频外宣探索国际传播叙事创新
摘要
中国新闻社在涉藏视频国际传播中,创新话语体系,题材选取结合多维度剖析与数据分析,挖掘独特元素,以小见大展现西藏发展成就;敏感议题用细节软表达阐明道 ... 内容:
以视频外宣探索国际传播叙事创新
摘要 中国新闻社在涉藏视频国际传播中,创新话语体系,题材选取结合多维度剖析与数据分析,挖掘独特元素,以小见大展现西藏发展成就;敏感议题用细节软表达阐明道理,用真实素材回击不实报道;将碎片化场景串联,多维度呈现真实新西藏,探索国际传播叙事新路径。 近年来,西藏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热点之一,中国新闻社是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通讯社,始终深耕西藏及涉藏话题的国际传播。视频具有现场感强、信息丰富、易唤起情感共鸣的显著特点,已成为国际传播渠道的“排头兵”。如何用好视频化手段,对外讲好西藏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中新社视频产品《人权行动看中国:探访世界海拔最高行政村推瓦村“云端”生活》荣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解构该产品的制作过程,或是一次研究以视频化外宣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的有益探索。 2023年,中新社视频部和中新社西藏分社联动,进一步探索涉藏视频国际传播的创新叙事,借此在中新社西藏分社成立专项小组。专项小组结合中新社视频业务发展需求、影视化特点、涉藏实际情况等因素,不断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在持续提升报道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传播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 稿件题材的“取”与“舍” 西藏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说是新闻的“富矿”并不为过。但“矿”的价值有大有小,选取何种题材,以何种角度,如何符合国际传播话语习惯,精准找到涉藏国际传播的传播点,特别是在全球化视野下讲好西藏故事,“取”与“舍”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采访前,专项小组反复沟通,提前做了大量案头工作。从当地“第三极”、日光城、宗教习俗、藏医药、非遗文化、美食美景、特色人物、民族团结、新西藏等维度,对西藏进行剖析,同时结合相关稿件对外传播数据的分析,最终发现富含西藏特色、宗教习俗、传统文化、教育就业等真实有趣元素的报道,受外媒关注度明显较高。 探访推瓦村这一产品,较好体现了以上特点,“海拔最高”、“云端”、雪山、“圣湖”以及其山脚下的小村庄等具有辨识度的元素均具有独特性,其“云端”生活的独特性吸引了国内外受众目光。 专项小组以观察记录为核心,深入挖掘当地居民最纯朴的生活状态,真实记录当地残酷的自然环境与有序的人类生活之间的冲突和共生关系,这种张力也成为新闻的看点之一。相关内容通过视频画面的建构,真实可感、触动人心。 中国叙事的“大”与“小”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这片土地发生了巨大改变,人民生活富足,基础设施一日千里,教育水平大幅提高。西藏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951年的1.29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2392亿元,人均预期寿命翻了一番……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奋斗故事,是一个个可感可触的鲜活人物。 推瓦村正是西藏翻天覆地变化的缩影之一,归桑旺姆是专项小组在采访中意外碰到的村民,她的热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酷寒的冬季,她打开了冰柜让我们看她家中储备的丰富食物,一脸满足。在没有通路之前,她用家中的氆氇换一些日常用品和食物,来回需要走一个多月的时间,现在当天就可以来回。如今的推瓦村,网购、快递已经通达,村子里的年轻人午后在甜茶馆里休憩和刷购物网站的画面、惬意的表情也让人十分难忘。便捷的交通还吸引了一些行商前来贩卖蔬菜、衣物等,村民还可以向其“订购”商品。 产品以推瓦村人居环境、医疗健康、交通旅游、就业教育为“小切口”,将西藏在脱贫攻坚、普惠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全面振兴、中国式现代化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成就”带出来,将宏大叙事的议题以鲜活的小案例生动展现。窥一斑而知全貌,在这个最高的地标上,政府的惠民政策精准全面地实施,人民生活富足而多样,那一个立体多元的新西藏也就更加触手可及了。 敏感议题的“硬”与“软” 中国式人权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发展理念,是人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权,这种“基于发展的人权观”已经深入渗透到中国大地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目前,西方媒体动辄以“人权”议题对我国进行抹黑、打压,甚至政治操弄,就这些议题发出我方有理有力有节的声音,要讲究方式方法。探访推瓦村就是以软性方式阐明中国式人权观的生动实践。 为了100多口人小村庄的通行,推瓦村当地政府翻山越岭修了几十公里的山路;一座已存在数百年的恢宏寺院,是村民们日常转经的地方;提供藏医和中西医服务的医务室里,设施一应俱全,村医卓玛央吉拿出了厚厚一沓记录本,有卫生系统各种工作督导记录,非常详细。这些琐碎的细节,从一个个侧面反映出当地政府对于人民生存权、健康权的保障到位,也是中国政府尊重和保障人权理念的具象化呈现。视频用大量拍摄的细节,与文稿解说互为补充,将“人权”这一主题灵活展现,全片饱满鲜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可看性。可以说,在展现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的“软”画面之外,讲出了中国充分保障人权的“硬”道理。 国际传播的“争”与“真” 在部分国际舆论中,中国涉藏话题的热度居高不下,不实报道也时有出现。还原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澄清事实真相,应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真实是新闻最大的生命力。”西方媒体对于西藏“寄宿制教育”有诸多不实报道。专项小组决定找一个有代表性的行政村,看看在这里如何解决儿童教育问题?政策实施的效果如何?采访了解到,科技专员其米次仁对推瓦村里的数据烂熟于胸:全村共有小学生12人,初中生9人,高中生9人,大学生8人。初中生要到镇子里去上学,高中生则需要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去上学,政府提供的免费班车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现代化的学校里,孩子们享受着良好的教育;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带动家乡经济发展……这些事实,有力证明了西藏对于教育问题的重视,成效也很显著。 记者用第一手真实素材、事件现场、权威数据等,展现了当地政府和这个最基层村组织合力为孩子们创造的良好成长环境。通过这些“真”无可“争”的事实,打破国际传播中的信息不对称,精准回击事实偏差。 践行“四力”的“知”与“行” 媒体记者践行“四力”是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关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涉藏报道中,因其地形复杂、海拔高,交通不便等客观因素,对记者践行“四力”考验更大。记者在此次三个月的采访调研过程中,行程接近5000公里,走遍了西藏七个地市中的六个,其间遭遇过多起车祸、泥石流等突发状况,但收获也很大,推瓦村更是其中的一条“活鱼”。 推瓦村位于山南市浪卡子县,海拔高,含氧量只有内地平原的一半,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5摄氏度。这也是记者在西藏唯一一次全程吸氧的采访。采访当天推瓦村最低温度零下11摄氏度,加上大风,体感温度更低。也是因为风速过高,在拍摄过程中,三脚架都无法立稳。同事抓住三脚架半蹲在地上,以便能拍出更稳定的画面,无人机也因为大风而“炸机”,幸运的是保住了之前的航拍画面。另一位记者为了拍摄推瓦村的星空,半夜在屋顶的寒风中守了近两个小时,随身携带的杯子里的水都冻成了冰疙瘩。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始终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体现西藏特色,如何回应外界抹黑,如何展现西藏的新变化,如何反映村民“缺氧不缺精神”的面貌?既记录事实又传播真相,记者围绕这些话题,力图从视野宽、角度新、抓细节、做不同等方面做文章,用多个关键词将这些碎片化的场景串联起来,再与视频画面互为补充,整个制作过程反复论证,几易其稿。可以说,在采编中将记者的“铁脚板”“显微眼”“大脑洞”“炽热笔”充分发挥。最终以这个小村庄里日常生活的“小确幸”,诠释出西藏进入新时代以后“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发展思路,体现了当地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活水平提高、民众富足安康等方面的真实现状。 2024年,第34届中国新闻奖揭晓,中新社视频产品《人权行动看中国:探访世界海拔最高行政村推瓦村“云端”生活》获得国际传播三等奖。“脚下有土、眼里有光”,这是记者职业生涯的崇高荣誉,更是对于中新社视频产品在坚持守正创新、探索国际传播叙事路径、努力讲好西藏故事上弥足珍贵的肯定。 (作者让宝奎系中国新闻社视频采访部副主编,邢一系该社西藏分社社长) 原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5年6月(上)。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