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稿子短下来?2025年06月 作者:刘国昌 来源:老记说事公众号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如何让稿子短下来?
刘国昌
刹长风、倡短文,是包括媒体界在内的各界人士的呼声。尽管做了不懈的努力,但收效仍不是很理想。这个中原因肯定不少,既有认识层面的症结,也有技术层面的问题。
下面我们 ... 内容:
如何让稿子短下来? 刘国昌 刹长风、倡短文,是包括媒体界在内的各界人士的呼声。尽管做了不懈的努力,但收效仍不是很理想。这个中原因肯定不少,既有认识层面的症结,也有技术层面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技术层面的问题来进行一番探究。 一、铲除空话套话。 不知从何时起,媒体上的空话套话多了起来。尽管一直呼吁铲除,但收效不大。现在我们要想把稿子短下来,首先要下决心彻底铲除这些空话套话。 某市举办一个局级干部信息化研习班,写消息时记者先“戴个帽”:新年伊始,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下,在市委组织部的组织指导下,由XX市委组织部、人事局、行政学院、信息办公室等四家联合会也举办的第一期“XX市局级干部信息化工作研习班”,于昨日在行政学院举行了开学典礼。 举办一个信息化研习班,需要写“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下,在市委组织部的组织指导下......”这样的话吗?没必要。但又为何这样写呢?无非是“惯出来”的毛病,写点空话套话。好像不这样写就通不过似的。 还有一种“套路化”的写法,即“为了......”。一一些记者不管写什么样稿子,下笔就是“为了......”,如:“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提高广大干群的文化素质,我市举办“振兴文化,提高素质”论坛。市领导XXX、XXX到会讲话,百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积极建言献策。” 这种“为了......”的开头,是套话的一种表现。有时依据会议情况适当用一下是可以的,但每篇稿子都这么写,那就成了一个套路、套话。应当予以摒弃。 二、突出主要内容,简化开头结尾。 在一定意义上说,稿子长短是由稿子的主要内容决定的。稿子的主要内容,是核心部分,也称“黄金段”。如果“黄金段”内容多,那么全文的篇幅也就会加长。因此,我们要想把稿子短下来,首先要掌控好“黄金段”的文字。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来写,要精选材料。不能因其重要而放松篇幅的要求。 开头结尾是文章的重要构件,缺之不可。“凤头式”开头,能起引人入文之作用。“豹尾式“结尾,给人以力量,引发进一步的思考。但这两端(开头结尾)不能也不应该过长,不能让其冲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写开头结尾一定要注意精炼、简洁。现在有些稿子开头写得过长,铺垫过多。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是写好开头的要诀,读者也喜欢这种明快的开头。如果开头啰嗦、冗长,读者看两眼也就不看了。 三、炼字炼句,力求精炼简洁。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文章若短,语言要好,文字要精准,要简洁,要讲究。他举柳宗元《小石潭记》一文说,语言简练、精美、传神!所用不过一百多字,却写得丰盈饱满,再加上任何一句都是多余的。他强调,语言文字好,没废话,文章自然不会冗长。 毋庸讳言,时下一些媒体上稿子在文字上不是很讲究。这是造成长文的原因之一。这其中有认识上的原因,如有人觉得“文章长才是有水平”等。再有就是文字功底的问题。 如果把时下记者的文字状况分类的话,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文字上乘;二是中等水平;三是勉强可用。文字上乘者必是长期“炼字炼句”的结果。而二、三种情况则是在这方面做的不够所致。有鉴于此,我们务必要在“炼字炼句”多下苦功。 现在报道任务多而重,显然没有大块时间来“炼字炼句”,但在每天的写稿、编稿中可锤炼此功。每写一稿,每造一句,都要看看是否有冗句、病句?都要想想是否精炼、简洁? 除了在写稿编稿中“炼字炼句”外,多读古诗文也是一条有效途径。我曾问过一些年轻记者这方面情况?回答是“读的不多”。这种状况亟需改变。我曾多次讲过,读古诗文可以熏陶自己的文字,可以匡正自己文字的毛病。这是打磨文字功底的有效途径。 小结语 让稿子短下来,不是什么高深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事在人为,稿子是人写的,只要下决心把稿子写短,就一定能见成效。当然这其中也有制度方面的管束,如明确限制字数等,但最主要的还是记者的主观因素在起作用。 刹长风,倡短文,方兴未艾,大家继续努力!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作者简介 刘国昌,新中国同龄人,光荣在党50年。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75年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在评论部笔耕10年;1985年参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历任海外版《言论专访版》副主编,教科文部副主任、主任,编委会委员、副总编辑等职。并担任北京杂文学会理事、中国新闻培训网授课导师。曾担任中宣部新闻阅评员,人民网、环球网评论员等。 出版著作有:《飞絮濛濛——短论随笔集》《人海浪花——专访特写集》《报纸编辑学讲义》《世象评说》《京腔京韵》《养心之道》等书籍。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