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报道中的四大毛病2025年06月 作者:刘国昌 来源:国昌走笔公众号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时下报道中的四大毛病
刘国昌
时下在报道、文章中都有哪些毛病呢?笔者结合报刊的一些实例梳理如下——
1. 概念化表述过多,不够通俗。
在一些科技报道和新闻评论中,概念性表述过多,不够通俗 ... 内容:
时下报道中的四大毛病 刘国昌 时下在报道、文章中都有哪些毛病呢?笔者结合报刊的一些实例梳理如下—— 1. 概念化表述过多,不够通俗。 在一些科技报道和新闻评论中,概念性表述过多,不够通俗。有些记者写稿时怕说“外行话”,使用专业术语、概念过多,致使受众看不懂不解其意。 其实有些术语不是不可以用,但要注意加点解释即可。然有些记者忽略了这些环节,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2. 不讲修辞,缺少味道。 注重修辞是把文章写好的一大秘诀。因为我们很多修辞方法有助于把文章写得有味道、有力量。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写手,都十分注意文章的修辞。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有些记者的修辞功能退化了,他们懒于琢磨多种修辞手法,疏于用最有力的手法把文章写得精彩。有时图省事,写一些空话套话。如此情形是需要努力改变的。 3. 语言艰涩,令人看不懂。 文章是写给人看的,因此一定要通俗易懂。通俗易懂并非“低水平”,相反倒是高水平的体现。 现在有些记者写稿子故作“高深之态”,把文字写得艰涩,好像只有这样才是“水平高”。其实这是一种浅见和误解。你写的文章人家都看不懂,有何“水平”而言?再说了,作者与读者是平等的,让人看不懂,本是就是不平等的表现,当尽快改正。 4. 平铺直叙多,缺少生动性。 写报道离不叙事,而叙事讲究的是清楚明白、准确生动。时下有些报道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其具体表现是平铺直叙多,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一一列来,让人看得打瞌睡。 人们为什么爱听故事?就是因为其生动。我们写报道叙事时也应注意这一点,用自己的文字把事情叙述得生动有趣,引人爱看。 以上四大毛病是亟须纠正、改掉的。不如此就达不到“文从字顺”的要求,更谈不上向“辞必己出”的目标迈进。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授权转载:“国昌走笔”公众号 ★ 作者简介 刘国昌,新中国同龄人,光荣在党50年。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75年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在评论部笔耕10年;1985年参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历任海外版《言论专访版》副主编,教科文部副主任、主任,编委会委员、副总编辑等职。并担任北京杂文学会理事、中国新闻培训网授课导师。曾担任中宣部新闻阅评员,人民网、环球网评论员等。 出版著作有:《飞絮濛濛——短论随笔集》《人海浪花——专访特写集》《报纸编辑学讲义》《世象评说》《京腔京韵》《养心之道》等书籍。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