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培训网
中国新闻培训网
定制服务项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  摄影新闻培训    发言人培训 网络新闻宣传培训 新媒体短视频培训   企业内训    新闻书籍代购    品牌传播策划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新闻写作 >> 写作讲坛 >> 非虚构写作完整指南:选题、采访、结构全攻略?

非虚构写作完整指南:选题、采访、结构全攻略?

2025年07月  作者:姚熙  来源:新新New Times公众号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非虚构写作完整指南:选题、采访、结构全攻略?   张田田: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李颖迪老师,她曾经供职于《智族GQ》 以及《时尚先生》,长期从事非虚构写作。去年她出版了第一本纪实作品《逃走的人》。很多 ...
内容:

非虚构写作完整指南:选题、采访、结构全攻略?

 

  张田田: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李颖迪老师,她曾经供职于《智族GQ》 以及《时尚先生》,长期从事非虚构写作。去年她出版了第一本纪实作品《逃走的人》。很多同学都读过这本书,也非常期待跟颖迪老师对话。

  在这次领读活动之前,我们搜集了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涵盖非虚构写作从选题准备、采访直至写作的各个环节。我想今天的领读会就以这种问答形式展开,我来穿针引线,颖迪老师来分享她多年所积累的非虚构写作的经验和思考。

 

  写什么、怎么写:非虚构选题的底层判断法则

  张田田:我们先从选题开始。有同学想了解,怎么判断一个选题是不是值得用非虚构的方式来写,或者说这个选题它必须要使用非虚构这种方式来写作。

  同学们想知道,在写作过程中,是什么因素促成你觉得非虚构是最适合写这一群逃走的人的故事的方式。为什么这个题目要用非虚构这样的方式来写?或者说为什么不能用常规的深度报道来写这个题?

  李颖迪:可能不是“选择”用非虚构的形式,而是本身就有这些现象出现在先。

  如果先谈到新闻和特稿的选题标准,比如大事件里面的小人物。我之前写过白银522,白银案里面有30多个跑者在马拉松比赛里死掉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公共事件。那在这样的一个事情里面,任何一个逝者都是值得写的。或者,在22年和23年大家讨论零工经济,那个时候我很巧碰到一个案子,有两个外卖员相撞,他们都在一个缺乏保障的困局里。

  还有一种属于大人物的小事情。很经典的一篇特稿《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就是从一个很小的切口写了一个名人,进行瞬间的侧写。

  选题的标准往往是先有了一些事情发生了,它可能是一个故事,可能是一个案件,可能是一个新的群体,或者说新的生活方式。说到《逃走的人》,也是因为首先出现了这群人,出现了一个新的生活方式,他们选择到鹤岗,鹤壁,花3万块钱买一套房。我好奇他们买房之后的生活。是先有他们在先,你觉得这是个不太寻常的事情,你想去理解为什么。这可能就是我判断选题的标准。当时我看“隐居吧”里面很多人的讲述,我会想知道真实的地基是什么样子的,想去理解这群人。

  以及更重要的,是我见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我发现之前的报道或者说特稿的体量已经容不下了,开始考虑用书的体裁。这个选题本身足够复杂,足够丰富,它可能就会溢出原有的报道体裁。

  我不觉得报道和非虚构是割裂的,它们可能是一体的。报道可能是个起点,或者说是非虚构写作的一个部分,是它的前期的准备和训练。更大的区别可能在于文体以及语言的形式。其实像美国的很多非虚构文学,它的起点都是报道,比如说《无依之地》。这本书最早写的是一群开房车,在路上游走的人,它的起点其实也是记者观察到这个生活方式,慢慢地把它拓展成了一本书。

 

  从笨功夫开始:写作前的案头准备方法论

  张田田:第二个问题,如果你去记录一个人或者记录一个群体的一天,会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吗?比如说去了解一下人物,或者对场景进行一些考察等等。

  李颖迪:我自己在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当时的编辑会说,采访前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南方周末》会有一个标准,比如说你要写一个人物,或者说你要写一个现象,你先去搜索引擎上搜,至少要看到20页之后,这是当时南周的一个操作标准。所以在我从业的前几年基本上都是很严格地按照这个标准做的。现在从业久了可能不太做这么详细,但是在当时会做到这个标准。

  我自己在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当时的编辑会说,采访前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南方周末》会有一个标准,比如说你要写一个人物,或者说你要写一个现象,你先去搜索引擎上搜,至少要看到20页之后,这是当时南周的一个操作标准。所以在我从业的前几年基本上都是很严格地按照这个标准做的。现在从业久了可能不太做这么详细,但是在当时会做到这个标准。

  我会用不同的社交平台搜索。因为搜索引擎可能抓不到公众号上的东西,所以你得分开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去进行搜索,比如说小红书,抖音,有的时候就直接找到采访对象了。公众号会有比较多原创类的媒体报道,这个是比较权威的信息来源。有的时候在 google 上可以搜外媒的相关报道。前期准备还是挺重要的,采访一些相对专业的领域,采访一些公众人物,或者说已经接受过很多次采访的人。他说过什么,有哪些是很重复的表达,哪些是他没有讲过的,都要从这些资料中提取,之后在设置采访提纲时,你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了。

  张田田:所以案头工作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哪怕你只是记录某一天,或者是一个很小的片段,也依然需要做一些案头的准备工作。

  李颖迪:是非常重要的。假设我们去写一个农民种地,那在采访之前得对农民的基本生活有所了解,比如说种子有什么品类,或者说肥料有什么品类,这些都是你前期要做的。有时采访对象给你的时间可能很短,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做了详尽的准备,是能提升采访效率的。

  张田田:很多同学关心,如果我选择一个群体来作为记录对象,你会选择哪一个具体的人,作为你主要接触的对象呢?你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同学们看到《逃走的人》涉及很多人物,所以他们想知道,除了在书中展现的这些人物之外,你在鹤岗有没有采访过其他人,为什么最后没有选择把他们的故事也写到书里面,你在选择记录这些人物的时候,有没有一些特殊的标准或者考量?

  李颖迪:我感觉非虚构总体上来说是一个很考验笨功夫的领域。以前我是一个接受特稿训练出身的记者,我们当时在做特稿的时候,一篇稿子前期找人可能会十个往上找,找得多的时候可能,一个题也会找20-30个人。我早期写隐居吧的报道时,也会找很多人,可能也发到了几十到上百封私信。真正找到那个合适的书写对象之前,你很可能会做大量的无用功。你要看这个人的表达怎么样,经历是不是很丰富,是不是有一定的复杂性。

  有的时候确实靠碰,才能碰到这个合适的主角。有时候写一个社会案件或者是突发事件,在街上扫街,可能问了十个人,最后只有一个人的一句话是有效的。

  我自己选择书写对像的标准可能是,他们的故事确实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个可能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我有非常强的共情,所以我才有写作的冲动和欲望。

 

  采访的本质,是进入对方的日常,更是理解对方如何成为他自己

  张田田:关于采访,同学们列了特别多问题。他们想知道在跟随和记录采访对象的时候,你是一直处于一个采访状态吗?还是说你已经进入到他们的生活,沉浸到他们的生活,你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在进入田野的过程中,你是不是每天都会保持一个记录细节和写作的状态?能不能和同学们系统分享一些采访的方法?

  李颖迪:写《逃走的人》跟我之前的经历不太一样。去鹤岗时,我就是在那里生活。

  但是,我们都知道,如果是在机构里工作,写一个选题有时间限制,你确实得在一个短的时间周期里快速收集材料,或者获取判断,这里就有一些方法论。

  我觉得不仅是用于新闻采访,比如说你给一些行业做调研,其实也可以用这些方法。我推荐大家去看一本书,《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我早期学习采访时,这本书提供了很多方法,比如从头到尾列一个非常详细的提纲,在刚接触到采访对象时问一些熟悉对方的问题,聊他的过去,聊他的童年,家庭关系,成长经历,和朋友的关系,谈过的恋爱,做过的所有的工作……从过去的经历里,你大概会对这个人形成一些很基础的判断,这个人他是怎么成长到现在这个样子的,这个人的性格是如何塑造的,这就是在前面的几次采访会完成的过程,你对这个人物有一些基本了解。

  后来我在开始写特稿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尽可能去更多的现场。比如,我们经常会去书写对象的家里看一看,一个人的家在很大程度上能体现人的性格,阶层,生活方式,当下的处境等等。

  除了跟着他去家里以外,我还希望观察这个人跟其他人物是怎么互动的。你可以请他带你见一些人,比如说见他的家人和朋友,你观察他们之间在讨论什么,在说些什么,他们的互动方式是什么样的。如果养宠物的话,人跟宠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但是这都需要采访对象开放,你们相互信任。

  我有一些拍纪录片的朋友,他们在拍纪录片时会根据人物行动的关键节点,比如说这个人物,他可能要有一些事情的推进了,在那个时间前后,他就会去跟一两个星期,比如说时间拉长拉到十年,他每一年在某一些固定的节点,就会去跟着这个人。

  前阵子正好看了一个去年新出的纪录片《胡阿姨的花园》,它讲的是一个重庆捡垃圾的老太太,在重庆的市中心里搭了一个城堡。纪录片的结构就是围绕人物的行动去展开的。老太太怎么捡垃圾,老太太怎么跟房客交流,面对拆迁,这个老太太怎么去找新房子,他都是根据这些行动,跟着他进行拍摄。

  工作里,我的习惯是每天会写日记。可能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记忆能力,很多东西当天不写下来,第二天就忘了。写 memo是我最开始入行时养成的习惯,我当天见了哪些人,我就会开一个石墨文档,在里面事无巨细地写,今天到了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让我印象深刻的东西,我见到了这个人,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样的,比如说他很疲惫,或者说他有点暴躁等等,有疑问的地方,可能之后要再问一下。 memo 就相当于是我自己跟自己对话的一个过程。

  张田田:刚才讲了这么多,我觉得对于同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当我们试图观察人物理解人物的时候,我们要把人物还原到他所处的社会情境里头,去观照他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也是很多时候学生自己做采访的时候会忽视的。他们很多时候就是把采访对象约到咖啡馆,坐在那里聊一下午或者好几个下午,但他其实看不到人物所处真实的生活场景,所以就没有办法去观察到采访对象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导致他们的写作脱离社会语境,人物好像是生活在真空里。我觉得你刚才讲的采访方法,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好的指导。

  李颖迪:对,尤其刚刚您讲到这个,尤其不要约到咖啡馆聊。你问这个人,比如说他平常去什么地方,比如他可能每天都会去公园跑步。那你就跟他约在这个公园,就可以开始跟他聊,他为什么跑步,跟他一起跑也可以,如果你们不跑,你们两个边走,你就可以根据跑步这个话题去构建你的问题。因为场景就在这里,场景会触发一个人的记忆。

  在咖啡馆的采访,你可以根据这个人的过去形成一些基础的了解,这是前采,这只是一个很基础的采访。叙述有的时候是不可靠的,采访对象跟你说的,可能是有所选择和隐瞒的,所以我们经常说不要看一个人说啥,你要看他怎么说。或者把他放到一个跟其他人互动的语境时,你能看到这个人更多面相。

  张田田:你自己在采访的过程中有没有一套可以和采访对象建立信任的方法?

  李颖迪:之前的工作经历里,在很多情况下,时间确实有限,尤其在一些突发事件里,写突发新闻时,你怎么能快速让这个人信任你。首先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你要理解这个人,你得找到这个人愿意说话的动机,要站在他的立场上去想他为什么要接受你的采访。

  对有的人来说,他可能正在一个舆论漩涡里,他需要借助媒体来发声,这种人是比较愿意接受采访的。还有一些人或者说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假设他并不是遇到突发事件需要回应,如果只是对一些生活中的人,你对他的生活感兴趣,你想让他接受你的采访的话,一个人是有表达和分享的欲望的,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跟别人分享过,前提是你能让他感觉到你是真的理解他。

  这个建立在你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上,你真的能站在他的视角去考虑这个问题。

  还有的时候,退一步,对方反而可能会觉得你是更尊重他的。在《时尚先生》时,我写了一个练习生诈骗案。在疫情期间,有一个练习生卖假口罩,诈骗被抓,当时也引起了一些关注。刚出事的时候,很多的记者都去联系这个练习生的姐姐,但是这个姐姐没有出来说话。我也去联系她了,没有得到回复,但是几个月后,这个事情热度下去,我又给那个姐姐发了一个比较长的约访函,我说网上基本上对她弟弟都是谩骂的声音,因为他们没有出来说话,大家并不知道他们家条件不太好,她弟弟曾经想靠选秀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和机遇,但很不幸的是,他可能因为贫穷等原因,最后诈骗了,变成这样的局面。我说现在可以是一个契机,你可以来说话,你可以来讲讲,你眼中的你弟弟到底是什么样子,我觉得这可能就是站在她的视角去考虑。这个信确实打动了她,她就愿意跟我见面聊了。

 

  文学滋养与非虚构想象力:搭建写作的细节

  张田田:我认为同理心非常重要,不仅能帮助作者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而且在写作中也很重要。你只有站在采访对象的立场上,你才能真正理解他的行为逻辑,否则你永远都是第三人的角度。第三个问题是关于细节,《逃走的人》确实有很多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细节,比如说封面上也出现的水母这个细节。这些就能够帮助读者很好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也会给读者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或者是在阅读的时候形成一种很意外的冲击。

  同学们就想知道,如果我去记录一天,如何在日常琐碎的一天中提炼出一些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意象性的细节?

  李颖迪:我会觉得是文学素养的问题,比如说你多读了很多小说,或者多读了很多好的电影,你就能知道说什么样的意象是美的,什么样的意象是能让人记住的。以韩国导演李沧东为例,他的每一部电影的名字其实就是一个意象。比如说电影《绿洲》,讲的是一个残障的女人和一个是小偷的男人,他们两个之间发生的一段爱情,《绿洲》其实是女人房间墙上的一副画,沙漠里的绿洲。这个意象很美,足够简洁,在电影里面也是个重要的象征。

  可能我们没有办法强求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审美,这可能需要时间,当你读了更多好的文学作品,你的敏锐度会提升。比如我见到的一个女孩,她说在鹤岗生活时养了水母,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水母是个非常美的东西,对她来说是个意义不同的东西,我很快就能跟文学上的意象达成连接。

  张田田:文学的滋养其实可以让我们对生活更加的敏感和敏锐。

  李颖迪:具体关于如何提炼一些有象征意义的细节,我最近读的几本讲写作的书,不一定是讲新闻写作,但我觉得是有共通之处的,比如说安妮·埃尔诺的书《写作是一把刀》,《小说机杼》的书,这两本书更多谈的是文学里怎么处理细节。我感觉收获很大,怎么理解文本,理解结构,怎么选择合适的细节。

  张田田:很多同学说,我要做非虚构写作上的尝试,我是需要一些具体而微的再现的,但在采访过程中,好像没有办法去提出一些画面感强的问题,或者说提出来后,好像我的采访对象就说他不记得了,他不记得那些细节,不记得当时的场景到底是怎样的,所以你在这方面能不能给一些指导,或者用你过去的一些采访的案例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李颖迪:这个问题可能跟最开始找人的问题是共通的,非虚构写作很多都是笨办法。比如说我写零工经济,一个美团外卖骑手撞了一个顺丰的骑手。我当时找到了他们案发地点,我去看了那条马路,在北京的顺义的一个郊区,我会注意那边来往会来多少车辆,那个地方旁边都是桦树和农田。总之你去了更多现场,你去了更多地方,你就会有更多的画面。

  再比如说,写《逃走的人》时,去主角的故乡的时候,我会希望她能带我去以前工作的地方看一下,跟着她去工业园区看一下以前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因为她之前说,工作的异化感是非常强的,也构成了她逃离重要的动机。当我自己设身处地站在工业园区,当我看到了那些楼的样子,看到了她的工位,看到了格子间。在这个现场,我确实会有更强的体验和感想。

  之前编辑说,你要有文学的想象力,哪怕你写的是非虚构,你也要有虚构的想象力。假设问采访对象的一趟旅行,你从他带了什么行李开始问,你甚至可以从他抛下了什么开始问,他坐什么交通工具,如果坐的是火车,那他换了几趟,他每一趟多久,火车上有什么样的味道,有什么样的灯光,他一路上通过火车车窗,他看到了什么?……你自己先在想象力当中搭建,把问题拆分出来,尤其是对那些表达能力不太好的采访对象来说,是个比较好的采访方法。

 

  要不要写“我”?故事怎么排?非虚构的写作选择题

  张田田: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关于采访的最后一个问题,我觉得这可能是困扰很多同学的一个问题。在一个非虚构作品前期观察和采访中,作者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你持有一个什么样的视角,到底是一个旁观者还是一个参与者?因为你之前提到非虚构写作,其实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非常冷静的记者的第三人视角,比如说《扫地出门》这本书就会隐藏这个“我”的出现,另外的一种是偏文学的视角,他可能会毫不隐晦“我”这样的角色,会从作者的个人感受出发来描述所见所闻。这两种写法你觉得它们分别适合于一些什么样的议题?在很多的非虚构写作里头,我们都有看到他有添加作者的个人的主体的生命经验,那在什么情况下,添加是比较合适的?

  李颖迪:我觉得视作者而定,或者说视选题而定。比如社会案件这种明显以公共性为起点的选题,你如果是一个记者,你是一个旁观者,那你的视角就得是很冷静的,而且是要藏在这个事情背后的。但是有一些选题,它可能跟你自己的生命经验就是相连的。这种情况下,你的自我在这个文章里出现是合适的,那是可以出现的。

  张田田:最后是关于写作的问题。在特稿写作或者非虚构写作中,前期素材特别多。当他们去选择素材的时候,同学们不知道哪些素材应该选进来,哪些素材应该把它排除在外。你在鹤岗,前期素材一定很多,你在那里生活了很久,跟很多人相处。在这个过程中,你是怎么去整理你的素材的,有没有一些人或是落点可以成为写作的抓手?

  李颖迪:是。如果你关注的是一个群体,前期比较重要的功夫是确定主角。你的采访进行到了一半,你确实得意识到你的主角是谁了。到这个时候你还意识不到,那就可能说明你没有理清重点,或者有一点失控。

  以前写特稿的时候,其实写一稿也经常会把很多素材堆上去,因为不太知道重点到底是什么,哪些细节是有效的。尤其在早期,我当时的做法可能是先堆上去,先把一稿写完。之后可能我会发给朋友或者编辑看一下,收集反馈,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有的时候你自己写,可能陷在材料里拔不出来。你可能需要一个第三人的视角帮你远远看一下。

  第二个是你确实需要时间修改,你可能得修改好几个版本,这个时候要有耐心,尤其是一万字以上的非虚构稿子,你的素材很有可能是5、6万字或者7、8万字。你这个时候就是一遍一遍删,一遍一遍筛,就像个漏斗一样,前期搜索的大量东西萃出最后的稿子。所有过程都非常琐碎,需要耐心,也没有什么很聪明的办法。

  从业到了第5、6年,有时候我在采访这个人就能知道重点是什么,他身上有特点的地方是什么,我能从哪个场景开始写,在采访的时候就能有判断了,比以前漫无目的有经验多了。这确实是需要时间,很难做到一开始就这样。

  张田田:在《逃走的人》这本书里我们看到很多人的故事,组成不同章节。很想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你是按照怎样的一种线索和逻辑来组织各种故事和生活的片段的?

  李颖迪:不同的作者不一样,有的作者更擅长于逻辑和结构,我在这方面比较欠缺,逻辑性不强。当时第一次写书,文本容量跟之前的稿子相比差别很大,因为之前写特稿,再长就是1万2千字到1万5千字。一万字的结构跟十万字的结构确实不一样,当时我陆陆续续学了一些非虚构的结构,尤其是美国非虚构书籍的结构,想通过读他们的书理一些结构的线索。最后也没有理得很成功。最后《逃走的人》是按短篇小说来结构的。我从意象出发,把我印象中每一个章节最核心的意象提炼出来,变成了这个章节的标题。我觉得参考了《米格尔街》这种类似于短篇集的结构。

 

  好人物来自对人性的细微判断

  张田田:接下来的问题是关于人物塑造的。很多时候同学们经常写出非常模板化的或者是面目模糊的人,所以他们很想知道你是如何在非虚构作品中塑造非常鲜明的人,我们需要把人物放在什么场景里才能让他活起来?

  李颖迪:这可能是在你采访过程中就得完成的事情,比如说你写一个人物,这个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这个人的个性是什么,你写这个人的时候,不要通过他的叙述去写,尤其不要靠他对自己的评价,或者是别人对他的评价来写。你要写的是他具体的动作和行为,比如说一个人怎么应对冲突,是要通过细节去累积的。

  张田田:那能不能举个例子,你在写《逃走的人》时是如何让其中的人物鲜活起来的?可以就其中的一个人物塑造来讲一讲。

  李颖迪:我觉得这还是跟前面所讲的文学素养是有关的,因为文学其实就是关于人的,你读了大量的文学后,你就能理解一个好的作者,他是怎么去写人,怎么把人写得生动,这个人能让你一眼记住的地方是什么。我自己很多时候是靠直觉。比如书里写到了一个男孩在燕郊生活,他喜欢看电影,有囤积的习惯。我在写这个人的时候,我选择从他的房子开始写,他囤积的所有东西如此详细,种类如此多,超脱日常,也直观地体现这个人的性格。但是我不会多想,我就觉得应该这么写。有的时候就是直觉的判断,而这种直觉的判断还是依赖于前面所说的积累。

  张田田:所以写作很多时候它不是纯粹技巧性的,它还是要大量依赖于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而这种理解能力其实是在长期时间里积累出来的,是吗?

  李颖迪:对。我现在回头看我20岁出头时写的文章,确实挺幼稚的,对一个人物的理解太简单了。这可能确实需要时间。

 

  从一个人出发,走进一个更大的问题

  张田田:下一个问题是关于具体的人和大时代的关系。因为非虚构是在一些细节和具体的事情中去展现议题,展现人物的。我们在写深度报道的时候,我们会跟学生强调说你要具备一种社会学的想象力,你不能只看到个体和个案,你要从个体和个案的身上去看到它和公共议题连接的逻辑在哪里。你要从个体去看到一个更普遍的社会问题,我们说这是一种社会学的想象力,你觉得在非虚构的写作中,这种能力是不是同样需要的?你在写作的时候,这些具体的人和事你是怎样与时代和社会连接起来的?

  李颖迪:其实我并不是很擅长把社会背景跟人物结合起来,这是我的弱点。但我觉得好的非虚构作品,确实需要把社会的环境结合进来。我推荐几本写的挺好的非虚构作品,把社会背景跟具体的人物故事结合得非常好。比如说《下沉年代》,这个作者把信息量、逻辑、对社会当下的理解和文本的文学性结合得非常好。他回答的大问题是,美国何以至此?但这本书是按照不同的人物来结构,有的是在华尔街的议会的人,有的可能只是一个红脖子,是处在一个政治光谱两端的采访对象。

  另一本叫《乌托邦年代》,是一个编剧写的非虚构的随笔,写的是1968年这个编剧很偶然地到了纽约、巴黎、布拉格。恰巧那一年这三个国家都在发生非常大的社会事件,嬉皮士运动,五月风暴,还有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也许我们可以从这些好的文本里学,看别的作者是怎么进行社会背景和微观人物的层面结合。

 

  表达欲、同理心和开放性,是非虚构写作者的基本功

  张田田:很多同学都对非虚构写作很感兴趣。如果他们想尝试的话,你觉得最好的入门方式是什么?或者说一个非虚构的写作者,你觉得至少要具备哪些素质?

  李颖迪:我读大学的时候加入了校媒。我觉得不论是新闻或者非虚构,实操还是挺重要的,你得从实践里学习怎么跟人打交道,学习怎么跟人聊天,学习怎么去理解这个人说的话,怎么去把跟这些人说的东西形成文本。所以加入一个组织一定是最快的方法。无论是校媒还是到新闻机构里实习。再一个是可以从自己写起,对作者来说,表达欲一定是最重要的,找到自己对什么有热情有好奇也很重要。

  刚讲到说品质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如果写的是别人,同理心和同情心一定是最重要的。还有就是,保持开放很重要。我比较反感观念为先的讨论,因为我觉得具体的人一定是高过议题、高过理念。

  张田田:我特别认同你刚才说的这一点。很多同学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会先入为主,但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最后采访得到的大量素材就会成为他既有观念的佐证,整个采访就变成了一个寻找证据的过程。而事实上,我们的采访应该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李颖迪:是。很多时候你可能跟这个人聊着发现有很多推翻你印证的东西。如果你采访完了,发现最后跟你想的没有区别,那首先这个选题可能不是很有意思,或者说你没有知道更真实的部分。因为感觉我们做采访,这个人跟你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样,你突然发现了这个人的一些暗面,或者你之前想象不到的东西。我反而觉得这是工作比较有趣的地方,你突然看到了一个人呈现出的复杂,好像在慢慢接近真实。

 

  中国的一日怎么写:一天只是线索,写的是背后的人与时代

  张田田:以上是同学们关于非虚构写作的问题,接下来三个问题,跟我们这次活动相关。因为我们这是“中国的一日”全民写作活动。这里就有三个我比较好奇的地方。第一个是因为关于一日写作,很多人会觉得说,说我写我从早到晚的一个生活工作,或者是写我周围的人,这样很容易写出来像流水账。那我们怎么写,怎么操作,可以让我的一日写作不会变成流水账,而是有亮点的记录?

  李颖迪:写一个人的一天其实是一个很常见的文学结构。哪怕对新闻来说,它也是一个很常见的结构。拿李海鹏老师的《举重冠军之死》为例,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很出名的一个特稿,它以举重冠军才力死前的最后一天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那我想,如果要写一天,首先是这一天有一些独特的地方。

  如果只是要写一个人寻常的一天,挺考验写作的。我们都知道静态的东西更难写。但是我在做采访的时候,不管我最后是不是以一天的结构来写,我一定都会问这个人,他的每天的日常是干什么。从日常你能够快速理解这个人的生活样态。我可能会从早开始问到晚,我会问他几点钟起床。起床之后做什么,他会见到什么样的人,甚至比如说他健身,他去哪里健身,他健身多久……一个人的一天,可能就是这个人生活的一个像素和组成部分。但我还是觉得如果他这一天什么都没有发生的话,那还是挺难写的。你还是要找到这一天的独特性和典型性。

  张田田: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虽然只是写一天中发生的人和事,那我们怎么把看似碎片的经验素材与更大的社会语境关联起来?

  李颖迪:以前写一个案子,那我会先仔细地采访案发当天,这一天就是一条时间线索。你把这一天作为显现的叙述线索,背后再穿插人物的背景或穿插你想要表达的社会议题。相当于叙述线 A和序数线 B结合起来,但是这种情况下还是在那一天可能得发生点什么。

  我前阵子读索尔·贝娄的一本小说《晃来晃去的人》。这本书写了美国大萧条期间。主角他又入不了军队,没有工作,每天就无所事事晃来晃去,这本小说就是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每一天在干什么,其实也是可以的,但非常考验写作,如果语言足够好,你能把这琐碎的一天写出它的典型。

  张田田:我自己的最后一个问题,关于我们这次“中国的一日”的写作,你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

  李颖迪:我想补充一点,刚刚的意思不是说,这一天要发生多么大的事情。比如,当我去鹤岗、鹤壁遇到这些年轻人时,我很多时候都是从他搬家那天做了什么开始聊起。比如说他那一天怎么上路的,他那一天带了什么东西,或者说一个人,开车去到了什么地方,碰到了什么事情。一个人离开原有的地方,到了新的地方,这个动作其实是挺小的,不是非常具有戏剧性,但是它仍然是一个微小的变动,也可以构成你写把一天写好的一个起点。你去判断这个人的生活里面,哪一天可能产生了一些很微小的变动,可能这一天对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你去写这一天。这可能是从文本上更容易实现的方法,对读者来说,可能也更好进入。

 

  在线问答:从找采访对象到具体写法

  张田田:感谢颖迪一晚上给我们输出了这么多知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线上提问。第一个问题是,您的报道是如何找到报道主题或者切入视角的?

  李颖迪:这个问题好大。媒体找选题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你碰到了一个案子,或者一个线索,这个地方发生了个什么事儿,这个事儿的背后可能有个更大的东西,比如像刚刚所说的,可能有个零工经济的问题。尤其是对新手来说,你找选题很容易通不过,因为你的选题不够具体,或者说没有一个很详细的切入视角。还有一种,你确实对一个现象感兴趣,比如我记得之前有一个博士去秀场做田野,体验式地采访了很多主播,这个也是我们报道某一种现象或者某一个群体比较常见的方法,大量地在这个行业里找人。你找到了一个人,这个主角的故事不错,那这就是你切入的视角。

  张田田:下一个问题,如果今天很琐碎,不断穿插过往的回忆构成的描述,今天的一日还是算作过往的一日?

  李颖迪:这个问题好哲学。感觉挺多文学作品都是这么写的,在这一天发生的事情里面穿插很多过去的事情,会有很多像蒙太奇一样的手法。

  张田田:穿插一些过去的背景到今天是没有问题的,是符合主题的。下一个同学的问题是你怎么找到那么多的采访对象的。

  李颖迪:得看你写什么,如果你想写一个群体,首先就有这个群体的存在。那如果有这个群体,首先,可以到网上找,各种各样的社交平台上都可以,比如说小红书,抖音,豆瓣……少有人回应,可能是你的约访写得不好,没有打动别人。还有是你可能找的人不够多。前面也说了,你可能找十个人,有一个人理你就不错了;可能找到20个人的时候,突然有3、4个人愿意理你,你突然发现有这么多人愿意接受采访。前期的工作还是挺重要的。

  张田田 :除了刚刚说的《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还能推荐几本关于非虚构写作的书吗?

  李颖迪:对,书挺多的。《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是我早期从事这个行业时经常会翻的一本书,它确实讲到很具体的方法论。美国的新闻行业总体上来说成熟很多,他们对各种问题的思考都有。我现在看非虚构写作不太多了,我刚讲到《写作是一把刀》和《小说机杼》也都讲写作,讲的不是非虚构写作,但我觉得也能让你更理解写作。

 

  来源和作者:新新NewTimes(获授权转载)

 

热点 . . .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招生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最新 . . .

· 非虚构写作完整指南:选题、采访、结构全
· 时下报道中的四大毛病
· 为什么要求所属企业报送的新闻不要出现领
· 《新京报》更正新媒体稿件差错:向读者和
· 重大选题如何做到“心中有数”
· 焦点 如何让稿子短下来?
· 基层记者如何找新闻选题?
· 有高质量的采访才会有高质量的稿件
· 媒体圈刮起“评论改版风”,评论“大菜”
· 融媒时代,乡村共富报道如何“破圈”出采
· 人物通讯应有故事性和画面感
· 在打造原创性深度报道上持续用力

推荐 . . .

从新闻宣传工作看一个单位的文化氛围
从新闻宣传工作看一个单位的文化氛围
时政报道还能这样写?还能把自己摆进去?鲜活丰满,我大叹开眼
时政报道还能这样写?还能把自己摆进去?鲜活丰满,我大叹开眼
新闻宣传做不好的单位,其他工作也好不到哪里去
新闻宣传做不好的单位,其他工作也好不到哪里去

相关 . . .

· 新闻标题上可以用标点符号吗?
· 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怎么写?
· 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怎么写?
· 新闻写作基础:新闻的结构
· 新闻写作六要素---5W1H原则
· 如何写好侧记?
· “小杜特写”,特在哪里?
· 网评文章怎么写的范文
· 采访时遇到的6种情况,怎么办?
· 记者采访技巧:七分采三分写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北京新民联合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